崇明风情:生态岛屿上的江海文化传承306

崇明,这座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世界级生态岛屿,不仅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清新的空气闻名遐迩,更以其深厚而富有特色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作为上海唯一的农业区和生态涵养区,崇明承载着千年开垦的历史印记,融合了江、海、岛屿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生活习俗、饮食文化、民间艺术和精神信仰。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崇明区的风土人情,展现其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

一、地理与历史的塑造:江海交汇的岛屿基因

崇明的风土人情,首先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漫长的历史演变。崇明岛由长江泥沙冲积而成,自唐代立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典型的“沙洲岛屿”。早期的居民多是从长江两岸(尤其是江苏南通、常熟、太仓等地)迁徙而来,带来了各自的生产技术和生活习惯。这种移民文化与岛屿封闭性、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形成了崇明人勤劳、朴实、节俭、自给自足的性格特点。

长江与东海的交汇,赋予了崇明独特的“江海”文化基因。一方面,滔滔长江带来了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淡水资源,造就了崇明发达的农业文明;另一方面,浩瀚东海则塑造了崇明人与海搏斗、捕鱼晒盐的渔业传统。这种江海交融、农渔并举的生产生活模式,深刻影响了崇明人的饮食结构、节庆习俗和民间信仰。

二、方言与口传:崇明话的独特魅力

方言是地域文化最直接的载体。崇明方言,即“崇明话”,在吴语太湖片中独树一帜,与上海市区的通用方言(上海话)差异较大,反而与江苏启海地区(如启东、海门)的方言更为接近。崇明话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音韵和词汇,发音浑厚,语调抑扬顿挫,极具地方特色。对于崇明本地人而言,崇明话是维系乡情、认同身份的重要纽带。在日常交流、家庭教育甚至民间文艺表演中,崇明话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近年来,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崇明话的传承面临挑战,但当地政府和民间团体正积极开展方言保护工作,通过学校课程、故事会等形式,让这门富有历史韵味的语言得以延续。

三、舌尖上的崇明:朴实而丰饶的饮食文化

崇明的饮食文化是其风土人情中最具吸引力、也最能体现其农耕文明特色的部分。崇明人讲究“不时不食”,食材新鲜、原汁原味是其核心追求。

1. 崇明特色农产品:
崇明大米:以其颗粒饱满、晶莹剔透、口感软糯、清香可口而闻名,是崇明农业的骄傲,享有“天下第一米”的美誉。
崇明金瓜:形似瓠瓜,色泽金黄,口感清甜软糯,既可鲜食,也可加工成金瓜丝等制品,是崇明特有的蔬菜。
崇明白扁豆:粒大肉厚,营养丰富,是崇明餐桌上的常客,尤以其甜糯的口感和独特的清香备受喜爱。
崇明山药:粉糯香甜,滋补养生,深受本地人推崇。
崇明白山羊:肉质细腻,膻味轻,滋补功效显著,是崇明传统宴席上的佳品。
崇明白蒜:个大瓣少,蒜味浓郁,是崇明特有的调味品。

2. 传统美食与小吃:
崇明糕:这是崇明最具代表性的节庆食品,通常在春节前制作。以糯米粉、粳米粉为主要原料,加入豆沙、红枣、核桃等配料,经过蒸煮而成。崇明糕种类繁多,有甜糕、咸糕、如意糕、塌饼等,口感软糯香甜,承载着团圆和美好的祝愿。
崇明菜包:馅料丰富,通常以崇明本地的新鲜蔬菜(如大白菜、塌棵菜、荠菜等)为主,搭配肉丁、豆干等,皮薄馅大,是当地人早餐和点心的首选。
崇明老白酒:采用糯米为原料,传统工艺酿造而成,酒精度数不高,口感甘甜醇厚,带有独特的米香。在崇明,家家户户都有酿制老白酒的传统,是宴请宾客、日常小酌的佳品。
酱包瓜:将金瓜切片,用盐腌制后与豆瓣酱一同发酵,味道咸鲜,是崇明人夏季开胃的小菜。
清水蟹:长江口特有的清水蟹,肉质肥美,膏黄饱满,是秋季的美味。
刀鱼、凤尾鱼:作为长江洄游鱼类,它们是崇明人春天餐桌上的限定美味,以其鲜嫩的肉质和独特的风味备受追捧。

崇明人在烹饪上讲究原汁原味,多采用蒸、炖、红烧等方式,力求保留食材的本真风味。无论是家常便饭还是节庆宴席,崇明菜都体现出一种对食材的尊重和对自然馈赠的感恩。

四、丰富多彩的民间节庆与习俗

崇明人的生活节奏与节气变化、农事活动紧密相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庆习俗。

1. 春节:崇明人过年极为隆重。除了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外,最重要的是全家围坐,品尝崇明糕、吃团圆饭。初二、初三是走亲访友的日子,拜年时会互赠崇明糕、崇明老白酒等特色礼品。春节期间,还有舞龙舞狮、荡湖船等传统民俗表演,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2. 清明节: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主题。崇明人会携带祭品,如清明团子、水果、纸钱等,到祖坟前祭拜,表达对先人的怀念。清明团子以糯米粉包裹艾草、豆沙等馅料,是清明节的特色食品。

3.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崇明粽子以肉粽、豆沙粽为主,口感香糯。在部分水乡,还会举行小规模的龙舟竞赛或水上活动,以示纪念。

4.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品尝大闸蟹是中秋节的习俗。全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是崇明人对这个节日的诠释。

5. 婚丧嫁娶:崇明的婚丧嫁娶习俗也保留着浓厚的传统色彩。婚礼讲究“三书六礼”,从提亲到定亲、迎亲,都有严格的流程和礼仪。新娘出嫁时,会有“哭嫁”的习俗,表达对父母的不舍。丧葬方面,则注重孝道,有设灵堂、守夜、做道场等传统仪式,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6. 庙会与渔市:崇明各地仍保留着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庙会,如寿安寺、广福寺等地的庙会,吸引周边村民前来烧香祈福、赶集购物。沿江、沿海的渔村,有时也会自发形成渔市,成为渔民交易、交流的场所,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五、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与手工艺

崇明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凝聚了岛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是其风土人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崇明土布:这是崇明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崇明土布采用棉花为原料,经过纺纱、染色、织布等十几道工序纯手工制作而成。其图案多以简单的几何纹样、花草鸟兽为主,色彩朴实自然。土布结实耐用、透气性好,是过去崇明人服装、床上用品的主要面料。如今,崇明土布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开发出服装、箱包、装饰品等文创产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 草编:崇明盛产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利用秸秆、草席草等材料进行编织,是当地人的一项传统技能。草编产品包括草帽、草鞋、草垫、草篮等,既实用又环保,体现了崇明人废物利用的智慧。

3. 剪纸:崇明剪纸以其精巧的构图和流畅的线条而闻名,多以喜庆吉祥的图案为主,如福禄寿喜、花鸟虫鱼、十二生肖等,常用于节庆装饰、婚嫁喜事。

4. 崇明山歌:又称“田歌”,是崇明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渔舟唱晚时自编自唱的一种民歌形式。山歌内容多反映劳动生活、爱情、风俗等,曲调悠扬婉转,充满了泥土芬芳和生活气息,是崇明人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

5. 木雕与竹刻:崇明传统民居中常可见精美的木雕窗棂、梁柱,以及竹刻扇面、笔筒等,工艺精湛,富有地域特色。

六、信仰与价值观:朴素而坚韧的精神世界

崇明人的精神世界深受传统文化和地域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朴素而坚韧的价值观。

1. 敬天畏地,尊重自然:作为典型的农耕社会,崇明人对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他们相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上天的恩赐,因而有祭祀土地神、龙王、城隍等民间信仰。这种对自然的尊重,也与崇明今日建设生态岛的理念不谋而合。

2. 宗族观念与孝道:崇明社会保留着较强的宗族观念,家族聚会、祠堂祭祀等活动维系着血缘纽带。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崇明人最重要的道德准则,在家庭和社区中代代相传。

3. 勤劳节俭,自力更生:海岛居民长期的开垦和自给自足的生活,培养了崇明人勤劳、朴实、节俭、吃苦耐劳的品格。他们习惯精打细算,注重积累,这种精神特质是崇明岛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石。

4. 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在相对封闭的村落环境中,邻里之间关系紧密,互帮互助是常态。红白喜事、农忙时节,村民们都会伸出援手,体现了浓厚的人情味。

七、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风土人情传承与发展

进入新时代,崇明被赋予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历史使命。在这一背景下,崇明的风土人情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生态岛建设促进了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化和传承提供了平台。例如,崇明土布、草编等手工艺品通过创新设计,融入现代生活;崇明糕、老白酒等特色食品通过品牌化运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面临消逝的风险。为此,崇明区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基地、举办文化节庆活动、鼓励非遗项目进校园等方式,努力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得以薪火相传。

结语

崇明区的风土人情,是长江泥沙千百年冲刷与岛屿居民辛勤耕耘的结晶,是江海文化与农耕文明的生动写照。它以其独特的方言、原汁原味的美食、丰富多彩的节庆、精巧的民间艺术和朴素坚韧的价值观,展现了一个富有生命力、充满魅力的生态岛屿形象。在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征程中,崇明人民正以其独特的文化自信,让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焕发新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桥梁。

2025-10-25


上一篇:高校世界史教材:全球视野、叙事变革与教学创新

下一篇:中国世界史研究的传承与创新:从学者视角透视全球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