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多元民族文化探秘:传统习俗的活态传承与时代光华84


赫章,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蒙山腹地,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域。这里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彝族、苗族、布依族、回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此交织,共同构筑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赫章的传统习俗,是其多元民族文化最生动、最鲜活的载体,它们是历史的沉淀,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这些习俗不仅体现在节庆祭祀、婚丧嫁娶等人生重要节点,更渗透在生产生活、饮食服饰、信仰禁忌的方方面面,展现出一种古朴而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生态。

一、 节庆习俗: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现

赫章各民族的节庆习俗丰富多彩,是其民族文化最外化的表现,也是人们团聚、交流、传承文化的重要时刻。

春节(彝族叫“库斯”、苗族叫“格多”):作为农历新年的开端,春节是各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在赫章,除了汉族普遍的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等习俗外,少数民族的春节也充满了独特的韵味。彝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杀年猪、打糍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家家户户飘荡着浓郁的年味。苗族则会在春节期间身着盛装,吹响芦笙,跳起欢乐的芦笙舞,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各民族在春节期间还会进行“杀年猪”、“打粑粑”等活动,预示着丰收和来年的好运。

彝族火把节:作为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赫章的彝族火把节通常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节日期间,人们会点燃熊熊火把,在山间田野中游行,载歌载舞,进行摔跤、斗牛、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火把象征着光明和希望,寓意着驱除邪恶、祈求丰收和吉祥。熊熊燃烧的篝火,照亮了人们喜悦的脸庞,也点燃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苗族芦笙节:芦笙节是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赫章的苗族人民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九月或十月等不同时节举行。节日期间,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会盛装出席,吹奏芦笙,跳起富有节奏感的芦笙舞。芦笙节不仅是娱乐的盛会,更是青年男女交流感情、选择伴侣的重要场合。芦笙的悠扬旋律和舞步的灵动变换,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仡佬族“吃新节”:在赫章的仡佬族聚居区,每年农历七八月间会举行“吃新节”,也称“尝新节”。这是为庆祝新谷丰收而举行的祭祀性节日。人们会将新收的糯米制成糍粑,或烹煮新米饭,祭祀祖先和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共享丰收的喜悦,体现了仡佬族人民对自然的感恩和对丰收的期盼。

其他节庆:除了以上几个主要节日,赫章各民族还有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庆祝方式上融入了地方特色。例如端午节不仅吃粽子、赛龙舟(部分有水域的地区),还会采摘艾蒿、菖蒲悬挂门前,以辟邪祛病;中秋节除了赏月、吃月饼,一些地方还会举行拜月、跳花灯等活动,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

二、 婚丧嫁娶习俗:人生礼仪的庄重与浪漫

婚丧嫁娶是人生的四大礼仪,赫章各民族在此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习俗,既有对生命延续的祝福,也有对逝者安息的敬意。

婚俗:赫章各民族的婚俗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千秋。普遍存在“媒人说亲”、“看八字”、“定亲”、“哭嫁”和“回门”等环节。

在彝族婚俗中,“抢亲”是一个独特的环节,并非真正的抢夺,而是一种模拟性的仪式。新郎带着亲友前往女方家“抢”新娘,女方会象征性地阻拦,最终新娘在亲友的簇拥下被“抢”走,场面热闹而富有戏剧性。彝族婚礼上,通常会有“酒歌”对唱,歌声优美,表达祝福。

苗族婚俗则注重歌舞,婚礼前后的“对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歌声表达爱意和祝福。新娘在出嫁前有“哭嫁”的习俗,用歌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和对娘家的不舍,情感真挚动人。婚礼上,新郎新娘和亲友们会围着芦笙翩翩起舞,气氛热烈。

布依族婚俗则讲究“三朝回门”,即新婚三天后,新娘在丈夫的陪同下回娘家,女方父母会设宴款待,寓意新娘正式成为夫家一员,也表达了娘家对新人的祝福。

丧葬习俗:赫章各民族的丧葬习俗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祖先的崇拜。

汉族的丧葬习俗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相似,注重孝道,有守灵、发丧、超度等环节,讲究入土为安,注重风水。

彝族的丧葬习俗较为独特,过去有火葬的传统,认为火可以洗净灵魂,使逝者升入天堂。现在则多以土葬为主,但仍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仪式,如“指路”仪式,由毕摩(彝族祭司)念诵经文,为逝者的灵魂指引归途。丧事期间,亲友会以歌舞的形式送别逝者,表达哀思,也寓意生命与自然的循环。

苗族丧葬习俗则注重“送老还家”,即让逝者的灵魂回到祖先的故土。在丧礼期间,会请巫师进行“跳丧”仪式,通过特定的歌舞和法事,引导亡灵,同时也安慰生者。丧葬仪式通常持续数日,亲友会轮流守灵,体现了对逝者的深厚情感。

诞生礼:在新生儿诞生后,赫章各民族通常会举行“洗三”(婴儿出生第三天)、“满月酒”、“百日宴”等仪式,庆祝新生命的到来,并祈求孩子健康成长。这些仪式通常伴随着亲友的祝福、喜宴和赠送礼物,洋溢着喜庆和团圆的气氛。

三、 饮食习俗:舌尖上的赫章风情

赫章的饮食习俗,是其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形成了独具风味的“赫章味道”。

主食:赫章地处高原山区,玉米、荞麦、土豆是主要农作物,因此,以这些农作物为主的食物在赫章人的餐桌上占据重要地位。荞麦粑、荞饭、玉米面条、洋芋饭等是常见的主食。其中,赫章的荞麦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而闻名,荞麦粑粑、荞麦面等是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

特色菜肴:赫章菜肴以酸、辣、香为主要特点,兼具各民族风味。

酸汤鱼:虽然酸汤鱼是贵州普遍的美食,但赫章的酸汤鱼也自有特色,多采用当地泉水和自制酸汤熬制,鱼肉鲜嫩,酸辣开胃。

赫章烙锅:这是一种独特的烹饪方式,用平底锅在炭火上慢慢烙烤各种食材,如豆腐、魔芋、土豆、腊肉等,配以特制辣椒蘸水,香气四溢,是亲朋好友聚餐的绝佳选择。

赫章猪脚火锅:选用当地土猪脚,配以多种中草药和香料炖煮,汤汁浓郁,猪脚软糯,滋补养生。

腊肉香肠:赫章人有熏制腊肉和香肠的传统,特别是冬季杀年猪后,将鲜肉经过腌制、熏烤而成,风味独特,是当地宴请宾客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各种野菜与小吃:当地盛产各种野菜,如折耳根、蕨菜等,经过简单烹饪便成为一道道美味。此外,各种米粉、豆干、糍粑等小吃也深受当地人喜爱。

饮品:赫章人爱饮酒,苞谷酒(玉米酒)、糯米酒是常见的自酿酒,酒精度数不高,口感醇厚。在重要的节日和婚宴上,敬酒、对歌劝酒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表达着热情和友谊。

四、 生产生活习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赫章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体现了他们与大自然长期相处而形成的智慧,以及对土地和劳动的尊重。

农耕习俗:赫章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世代传承的农耕技艺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在种植、收获等农事活动中,各民族都有相应的祭祀仪式,如祭祀土地神、山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耕作方式上,梯田是赫章山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当地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服饰习俗:赫章各民族的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精美,是其民族身份和审美情趣的直接体现。

苗族服饰:苗族服饰以刺绣、蜡染、银饰为主要特色,色彩鲜艳,图案繁复,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图腾和吉祥寓意。尤其是女性盛装,头戴银角、银冠,身着绣花百褶裙,佩戴大量银饰,华丽而庄重。

彝族服饰:彝族服饰以羊毛披毡为典型代表,男子佩戴英雄结(鸡冠帽),女子头戴包头或头帕。服饰多以黑、红、黄为主色调,图案粗犷有力,展现了彝族人民的豪迈和热情。

布依族服饰:布依族服饰以蓝靛染布为主,款式简洁大方,绣花精致,富有民族特色。女性喜欢佩戴银饰、手镯等。

这些服饰不仅是日常穿着,更是节庆、婚嫁等重要场合的礼服,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文化基因。

建筑习俗:赫章的民居建筑风格多样,多因地制宜。部分山区保留有传统的干栏式吊脚楼,通风防潮,适应山区潮湿的气候。石板房在赫章也比较常见,就地取材,冬暖夏凉。房屋的建造和选址也讲究风水,反映了人们对安居乐业的追求。

手工艺:赫章各民族的手工艺也十分发达,包括苗族刺绣、蜡染,彝族漆器、银饰,布依族织锦、竹编等。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精美的艺术品,凝聚着匠人的智慧和心血,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 信仰与禁忌:敬畏自然,祈福平安

赫章各民族的信仰体系复杂而多元,既有对祖先的崇拜,也有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以及对神灵的信仰。

祖先崇拜:这是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信仰。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能够庇佑子孙后代,因此在节庆、婚丧嫁娶等重要时刻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供奉祭品,烧香叩拜,表达对祖先的感恩和怀念。

自然崇拜:赫章山区人民对大自然充满敬畏,认为万物有灵。山神、树神、水神、寨神等自然神灵被视为守护神,人们会定期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例如,古树被视为神灵的居所,不能随意砍伐;某些山头被视为圣山,不能随意亵渎。

巫术与巫医:在一些偏远地区,萨满教和巫医文化仍有一定影响力。巫师(如彝族毕摩、苗族祭师)在民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通过念经、跳神、占卜等方式,为人们驱邪治病、祈福消灾,或主持各种祭祀仪式,是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信仰的守护者。

禁忌: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禁忌,这些禁忌往往与民族历史、生活经验和信仰密切相关,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例如,不能随意进入寨子的神圣场所;不能在某些特定日期进行农事活动;对待某些动物有特殊的禁忌;在言行举止上也有诸多规矩,如不可直呼长辈名讳,不可随意用手指人等。

六、 歌舞与口头文学:流淌的艺术与智慧

赫章各民族的歌舞和口头文学是其文化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活态的艺术宝库。

民族歌舞:

芦笙舞:苗族芦笙舞是赫章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之一,以芦笙为主要乐器,舞姿灵动、节奏明快,表现了苗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彝族舞蹈:彝族舞蹈粗犷有力,热情奔放,如“铃铛舞”、“朵乐舞”等,多以集体舞形式出现,展现了彝族人民的豪迈性格和团结精神。

花灯戏:在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花灯戏是一种流行的民间歌舞剧形式,融合了歌唱、舞蹈、表演,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口头文学:

赫章各民族拥有丰富的口头文学遗产,如创世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这些口头文学世代相传,是民族历史、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经验的宝库。例如,彝族的《查姆》、《勒俄特依》等史诗,苗族的《创世歌》、《迁徙歌》等,都以口头传唱的方式,维系着民族的记忆和文化认同。

结语

赫章的传统习俗,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乌蒙大地上一部鲜活的百科全书。它们不仅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更是维系社会和谐、传承民族精神的根基。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赫章的传统习俗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然而,当地政府和人民正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等方式,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赫章的传统习俗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华,继续书写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和谐共生的传奇篇章。

2025-11-22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仁爱思想的千年传承与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