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城:中西合璧的活态城市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展望77


青岛,这座被誉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海滨城市,以其独特的山海风光和中西合璧的城市风貌吸引着无数目光。在其核心地带,一片承载着百年历史沧桑的区域——青岛老城,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艺术,向世界讲述着一个关于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精彩故事。这片活态的城市遗产,不仅是青岛的城市之根、文化之魂,更被视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力候选,其杰出的普世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UV)正日益凸显。

历史的深邃印记:多重文明的交织与沉淀

青岛老城的历史,是一部复杂而充满张力的近代史诗。从最初的一个偏远渔村“青岛”,到19世纪末被德国强行租借为“胶澳租借地”,再到一战后短暂的日本侵占、北洋政府收回、国民政府统治,直至新中国成立,每一阶段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对青岛老城城市格局和风貌影响最为深远的,无疑是德国殖民时期的规划与建设。

1898年至1914年,德国人以严谨的工业文明理念,在青岛开启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运动。他们参照欧洲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结合青岛独特的山海地貌,构建了严格的市政系统、供排水设施、道路网络,并大规模兴建了公共建筑和居住区。不同于其他殖民地简单掠夺的模式,德国人在青岛投入了巨额资金和先进技术,旨在打造一个面向远东的“模范殖民地”。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性的建设,使得青岛老城从一开始就具备了高标准的现代城市基因。虽然这段历史带有殖民的屈辱色彩,但其客观上形成的独特城市肌理和建筑群落,却成为了青岛最为宝贵的历史遗产。

此后,不同历史时期的管理者和居民,又在这片基底上叠加了各自的文化元素。日本人留下了日式里院建筑的痕迹;中国民族资本家和归国华侨带来了中西结合的住宅风格;新中国成立后,老城也在保护性开发中焕发新的生机。这些历史的层层叠加,使得青岛老城成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历史文本,生动地展现了近代中国在西方冲击下,城市建设与文化演变的独特路径。

建筑的艺术殿堂:中西合璧的多元风格交响

青岛老城最直观、最震撼人心的魅力,无疑是其无与伦比的建筑群。这里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园”,特别是德国殖民时期留下的建筑,构成了老城最具辨识度的风貌。

德式建筑群: 德国建筑师将文艺复兴、巴洛克、哥特式以及青年风格(Art Nouveau)等多种欧洲建筑语汇,与青岛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青岛德式建筑风格”。其典型特征包括:红瓦坡屋顶、花岗岩墙基、立面装饰讲究、高大的烟囱、老虎窗以及讲究对称与比例的立面设计。代表性建筑如:

* 德国总督官邸旧址(迎宾馆): 一座典型的德国威廉时代建筑,融合了哥特式、文艺复兴式风格,气势恢宏,是当时远东地区最豪华的官方建筑之一。

* 圣弥额尔大教堂(天主教堂): 中国哥特式建筑的经典范例,高耸的双塔和精美的彩绘玻璃窗,使其成为青岛重要的地标。

* 基督教堂(总督教堂): 典雅的罗曼式风格,其独特的钟楼和古朴的石墙,营造出一种宁静庄严的氛围。

* 胶济铁路青岛站旧址: 典型的德式砖木结构建筑,红瓦黄墙,展现了当时先进的工业建筑美学。

* 德国海军俱乐部旧址(现国际俱乐部): 青年风格的代表,曲线优美,装饰独特,体现了当时欧洲最新的建筑潮流。

这些德式建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城市街道、广场、绿地、海滨景观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同时,老城内还保留了大量的“里院”建筑,这是一种青岛特有的中西合璧的民居形式,融合了北京四合院的内向空间布局和西方公寓的单元式居住功能,反映了中西方生活方式的碰撞与融合。此外,还有国民政府时期兴建的诸多风格建筑,如八大关的别墅群(虽然不完全在核心老城,但与老城风貌相呼应)以及一些民族资本家修建的具有中式元素的近代建筑,共同构成了青岛老城多元而丰富的建筑图景。

活态的文化生态:承载城市记忆与市井烟火

与许多被精心“博物馆化”的历史街区不同,青岛老城至今仍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活社区。这里的历史建筑并非只供游客观赏的空壳,而是世代青岛居民的居住场所,是他们日常生活的舞台。

在老城的街巷里,你依然能看到老人们在门前摇着蒲扇聊天,孩子们在里院的公共空间里嬉戏,菜市场里人声鼎沸,修鞋匠、磨刀匠等传统手艺人坚守着自己的营生。这种“市井烟火气”是青岛老城最宝贵的活态遗产。居民们在老建筑中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他们与这些老房子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成为了历史建筑的守护者和文化传承者。

青岛的海洋文化、啤酒文化、德国文化印记,也深深融入老城的日常生活中。老城周边遍布着老字号的啤酒屋,街头巷尾弥漫着海鲜和啤酒的香气。许多老建筑被改造为特色咖啡馆、文创商店、民宿,吸引着年轻一代和外来游客,为老城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带来了保护与发展的挑战。这种活态的传承,使得青岛老城不仅仅是凝固的历史,更是不断生长、呼吸的有机体。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杰出普世价值

青岛老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其核心在于它所具备的“杰出普世价值”,即它对全人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具体而言,青岛老城符合以下几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评定标准:

(ii)在某一时期或某一文化区域内,建筑艺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重要人类价值交流的典范:

青岛老城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现代化城市规划理念、建筑技术与远东特定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深度结合并成功实践的典范。它不仅展示了德国先进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理念在殖民语境下的移植与发展,也反映了东西方建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碰撞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青岛模式”,对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见证了全球化早期阶段不同文明间的互动与交流。

(iv)某一时期或若干时期内,一种建筑或技术整体、景观上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青岛老城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背景下西方殖民主义城市建设的杰出范例之一。它以其高度的规划性、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当时德国在全球扩张中,以“模范殖民地”策略推行现代化进程的努力。这种以“整体规划”而非“零散建设”的方式,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都是独一无二的,它全面且系统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德国租借时期)的城市面貌和发展理念。

(v)一种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的人类传统居住地、陆地或海洋使用方式的杰出范例,尤其是当它受到不可逆转的变化影响而变得易于损坏时:

青岛老城作为一座活态的城市遗产,承载并延续着青岛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居民生活方式。这里的里院建筑及其所承载的邻里关系、市井文化,以及老建筑中居民与历史空间互动共生的模式,都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传统生活方式适应现代变迁的生动见证。在快速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这种活态的传统居住地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其脆弱性也凸显了保护的紧迫性。

此外,青岛老城在真实性(Authenticity)和完整性(Integrity)方面也表现出色。其核心区域的城市格局、街道走向、建筑群落、景观视廊都得到了较好保留,大部分历史建筑的结构、材料、设计和功能都维持了其历史原貌,而作为活态遗产,其延续至今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增强了其真实性。与上海的外滩、厦门的鼓浪屿、澳门历史城区等同类遗产地相比,青岛老城以其更加完整的德式城市规划、大规模且风格统一的德式建筑群,以及独特的山海一体的城市景观,展现出其不可复制的特殊价值。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保护策略

尽管青岛老城拥有巨大的世界文化遗产潜力,但在申报和后续保护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平衡。老城部分区域人口密度较高,基础设施老化,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与保持历史风貌之间存在矛盾。过度商业化和旅游开发也可能损害老城的原真性和社区生态。

其次是保护理念与技术。如何在高密度居住区内进行精准、科学的修缮和活化利用,避免“去居民化”或“主题公园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里院等特色民居的保护和改造,需要创新的方法。

面对这些挑战,青岛市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1. 加强立法与规划: 出台《青岛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保护区,明确保护范围和建设管控要求。

2. 实施精细化修缮: 摒弃大拆大建,推行“微更新”“针灸式”改造,注重对历史建筑的本体修缮,坚持“修旧如旧”原则,恢复其历史风貌和建筑细节。

3. 推动活化利用: 鼓励将闲置历史建筑改造为博物馆、美术馆、文创空间、精品民宿等,吸引文化产业和创意人才入驻,为老城注入新活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4. 改善民生与社区参与: 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积极改善老城居民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鼓励居民参与遗产保护,提升其对遗产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确保老城的“人居”属性不被削弱。

5. 开展公众教育与宣传: 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导览路线,普及遗产保护知识,提升全社会对青岛老城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

结语

青岛老城,这座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精髓的城市活化石,以其独特的建筑群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生动的社区生活,展现了无可争议的杰出普世价值。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样本,更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珍贵见证。尽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路充满挑战,但青岛市及社会各界的努力,正让这颗璀璨的明珠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青岛老城将以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向全世界讲述它那独一无二的城市故事,让更多人领略到其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2025-11-07


上一篇:现代洪流下的文化记忆:传统习俗的消逝、传承与新生

下一篇:传统习俗的现代演绎:创新与传承的时代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