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戏: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艺术精髓270


在青藏高原的广袤土地上,雪山之下,寺院之间,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藏戏(Ache Lhamo),意为“仙女姐妹表演”或“歌舞剧”。它不仅是藏民族智慧与信仰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2009年,藏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也为这一“活态史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藏戏的源远流长:历史的深沉回响

藏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但在形式上臻于成熟则是在14世纪。其创始人被普遍认为是藏传佛教宁玛派高僧唐东杰布(Thangtong Gyalpo),一位传奇的人物。据传,唐东杰布为在西藏各地修建桥梁以便利民众出行,急需筹集资金。他将民间歌舞、说唱、杂技等元素与佛教故事相结合,创作了最初的藏戏,并在演出结束后向观众募捐。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因其生动的故事情节、优美的唱腔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演,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并逐渐发展成为拥有固定剧目、表演程式和班底的成熟剧种。

早期藏戏深受苯教(西藏本土原始宗教)和藏传佛教的影响,内容多以佛教经典、高僧传记、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为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藏戏逐渐吸纳了藏族社会的多元文化元素,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如拉萨的觉木隆、迥巴,日喀则的香巴等,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藏民族传承历史、弘扬道德、传播信仰的重要载体。

二、独特的艺术表现:唱诵舞演的完美融合

藏戏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世界剧坛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集唱、诵、舞、演于一体,融合了面具、服饰、音乐、念白、歌舞、杂技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舞台风格。

1. 醒目的面具艺术: 面具是藏戏最显著的视觉符号之一。早期藏戏面具多为皮质或纸质,后来发展为木质、泥质或棉布涂彩。面具的色彩和造型极具象征意义:蓝色代表正直、善良;白色代表纯洁、高贵;红色代表威严、勇猛;黄色代表智慧、财富;绿色则代表智慧与光明。例如,蓝面具藏戏(如迥巴、香巴等)是藏戏的主流,蓝面具通常代表正义、善良的角色,如王子、英雄、善良的官员等。而白面具则通常出现在一些更古老、仪式性更强的剧种中,或用于象征某些特定的神祇和人物。

2. 高亢的唱腔与念白: 藏戏的唱腔高亢辽远,充满穿透力,带有浓郁的雪域高原特色。其唱词或激昂慷慨,或婉转动听,富含哲理和诗意。念白则采用藏语口语,节奏鲜明,抑扬顿挫,既推动剧情发展,又展现人物情感。藏戏的音乐以人声为主,辅以鼓、钹等打击乐器,有时也使用唢呐、长号等吹奏乐器,但总体来说,器乐部分较为简洁,主要为烘托气氛和提示节奏。

3. 丰富的舞蹈与身段: 藏戏的舞蹈动作既有生活化的模拟,也有程式化的夸张,既有粗犷豪迈的跳跃,也有细腻曼妙的旋转。手势、步法、眼神都经过精心设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例如,“跳神”等舞蹈元素源于原始宗教祭祀,充满神秘色彩;而“吉祥舞”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演员的身段表演融合了杂技和武术动作,如翻滚、跌扑、腾挪等,使表演更具观赏性和力量感。

4. 简练的舞台与道具: 藏戏演出多在露天进行,通常以白布为背景,道具和布景极为简约,力求“一桌二椅”式的写意效果。例如,一根柱子可以代表高山,一条布幔可以象征河流。这种极简主义的舞台设计,反而更能凸显演员的表演功力,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八大藏戏的经典传承:永恒的生命力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积淀,藏戏形成了八大经典剧目,被誉为藏戏的“骨干”和“精髓”。它们分别是:《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苏吉尼玛》、《格萨尔王》、《顿月顿珠》和《赤美滚丹》。

这些剧目涵盖了历史传说、佛教故事、民间英雄史诗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寓意深刻。例如:
《文成公主》讲述了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汉藏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佳话。
《诺桑王子》歌颂了王子为追求爱情和幸福而历经磨难的坚定信念。
《卓娃桑姆》则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佛教故事,表达了对善恶因果报应的思考。
《朗萨雯蚌》展现了一位善良妇女遭遇不幸,最终获得解脱的悲喜人生。

这些经典剧目不仅为藏族民众提供了精神食粮,也通过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哲学思想,传递了藏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情趣。

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与责任

2009年,藏戏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对藏戏艺术价值的国际认可,更是对中国在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所做努力的肯定。这一荣誉为藏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也使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入选非遗也意味着更重大的责任。作为一种“活态”的艺术形式,藏戏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1. 传承人的培养: 藏戏的表演技艺复杂,学习周期长,需要言传身教。在现代社会,吸引年轻一代投身藏戏艺术,并培养出高水平的传承人,是当务之急。

2. 市场与生存: 传统的露天表演形式和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体,使得藏戏在面对多样化的现代娱乐形式时,面临着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

3. 艺术的创新与坚守: 如何在保持藏戏原汁原味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又不失其独特魅力,是摆在所有藏戏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五、新时代的保护与发展:在传承中创新

面对挑战,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正积极采取措施,推动藏戏的保护和发展。

1. 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 国家出台了多项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藏戏的挖掘整理、文献编纂、剧本改编、人才培养和演出推广。

2. 传承人制度: 实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对老艺人进行抢救性保护,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和技艺,并为他们提供创作和教学平台。

3. 院校教育与基地建设: 在中央民族大学、西藏大学等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培养专业的藏戏研究者和表演人才。同时,建设藏戏传习所和艺术团,为演员提供稳定的排练和演出场所。

4. 创新发展与国际交流: 在保留传统核心的基础上,鼓励藏戏在舞台呈现、音乐编配、灯光舞美等方面进行适度创新,推出更多精品剧目。此外,积极推动藏戏走出国门,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藏戏,了解中国藏族文化。

5. 媒体宣传与数字化保护: 借助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广泛宣传藏戏艺术,吸引更多观众。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藏戏的音像资料、剧本、图片等进行抢救性记录和永久性保存。

六、结语:活态史诗的永恒魅力

藏戏,这朵绽放在雪域高原的艺术奇葩,承载着藏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血脉和精神信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的生命力,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与璀璨。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不仅仅是属于藏族人民的宝藏,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在时代的洪流中,藏戏依然以其古朴而庄重的姿态,讲述着那些关于善良、勇气、智慧与信仰的永恒故事。它像一面明镜,映照着高原人民纯粹的心灵;又如一部活态的史诗,不断书写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新篇章。保护和发展藏戏,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就是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2025-11-03


上一篇:气候守护者:世界文化遗产气象保护的挑战与对策

下一篇:广饶传统习俗:黄河故道与齐鲁文化交织的民俗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