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江南的文化瑰宝:江苏世界文化遗产巡礼——苏州园林、明孝陵与中国大运河的永恒魅力220


江苏,这片自古以来便被誉为“鱼米之乡”与“文物之邦”的土地,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下游。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富饶的物产以及深厚的历史积淀,共同孕育了璀璨的吴越文化、金陵文化与淮扬文化。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人类文明的智慧与创造力被凝结成一处处超越时空、影响深远的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正是对这些人类文明瑰宝的至高肯定。江苏省凭借其卓越的普世价值,拥有三项(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它们分别是:代表中国私家园林艺术巅峰的苏州古典园林、作为明代帝陵典范的明孝陵(隶属于“明清皇家陵寝”项目),以及作为世界最长、最古老人工运河的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项世界文化遗产,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共同讲述着江苏乃至中华民族的千年故事,展现了其在建筑、园林艺术、历史政治以及工程技术领域的非凡成就。

一、 巧夺天工的诗意栖居:苏州古典园林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古典园林,不仅仅是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更是中国传统文人审美情趣、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1997年和2000年,苏州的九座古典园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和退思园,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们以独特的造园手法、精湛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征服了全世界。

苏州园林起源于春秋,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它们大多为私家园林,由士大夫、商贾为寻求宁静、寄托情怀而建。其核心美学思想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叠山理水、花木配置、亭台楼阁的点缀,营造出“咫尺山林”的意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园林设计者们深谙“借景”之道,将园外的山水、建筑、甚至远处的云霞都纳入园景之中,使园林空间感无限延伸。同时,“框景”、“漏景”、“障景”等手法也被巧妙运用,使得移步换景,处处皆画。

以拙政园为例,它是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广阔,布局精妙。全园以水为中心,山岛、竹坞、亭榭、廊桥散布其间,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其“借水而居”的特点,充分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特色,而“借山而林”则以假山之高、之深、之峻,模拟真山之趣,令人心旷神怡。留园则以其建筑空间处理的精湛技艺而闻名,四部曲“前院——旱园——中园——后园”层层递进,空间变化丰富,廊道曲折,窗格精美,每扇窗都是一幅精巧的画框,将不同的景色框入其中。网师园则以小巧玲珑、精致典雅著称,被誉为“小园极则”,其夜景尤为迷人,展现了中国园林夜间观赏的独特魅力。而狮子林则以其独特的假山群而闻名,假山洞壑宛如迷宫,奇石嶙峋,形似狮子,充满趣味。

苏州园林不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诗意的栖居。园中的匾额楹联、诗词歌赋,无不渗透着文人墨客的情感与智慧。它们是东方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诠释,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建筑、园林美学和人居环境的完美融合,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全球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 明王朝的巍峨象征:明孝陵

位于南京钟山风景区的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寝,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2003年,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中国帝陵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对后世明清两代帝王陵寝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祖陵”。

明孝陵的营建始于1381年(洪武十四年),至1413年(永乐十一年)才最终建成,历时逾三十年。其设计和布局严格遵循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将钟山的自然山势与陵寝的建筑群有机结合,形成了宏大而庄严的格局。陵墓主要由神道和陵寝主体建筑两部分组成。

神道是明孝陵的一大特色。它全长约2400米,由石像路、翁仲路和陵门构成。石像路曲折蜿蜒,两侧分列着24对石兽和10对石人,这些石雕生动逼真,气势恢宏,它们既是护卫陵墓的神灵,也是古代石雕艺术的精品。这些石兽包括狮子、骆驼、象、麒麟、马等,每两种造型相对而立,寓意吉祥。石人则包括武将、文臣,象征着帝王的文治武功。这条神道的设计,开创了明清帝陵神道布局的先河,彰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陵寝主体建筑则包括文武方门、碑殿、享殿(原名孝陵殿)、方城、明楼和宝城等。方城、明楼雄伟壮观,其下是埋葬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地下玄宫——宝城,形似一座巨大的覆斗状山丘。整个陵寝建筑群,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体现了明初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它不仅是帝王陵寝制度的典范,更是研究明代历史、政治、建筑、石雕艺术以及丧葬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明孝陵的成功,为其后明十三陵和清东陵、清西陵的建设提供了蓝本和范式,奠定了中国帝陵发展的基调,其文化和历史价值无可估量。

三、 贯通古今的文明动脉:中国大运河(江苏段)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运河,其开凿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它横跨八个省、直辖市,连接南北,沟通水系,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其中,江苏段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举足轻重。

大运河在江苏境内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常州、无锡、苏州七个地级市,总长达700余公里,是运河全线最繁忙、最富庶的河段。江苏段运河主要由中运河(从徐州到淮安)、里运河(从淮安到扬州)和江南运河(从镇江到苏州)组成。其中,里运河是古运河保存最好、文化遗产最丰富的河段之一,特别是扬州段,与漕运文化、盐商文化以及园林文化交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风光。

大运河的开凿与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是南北物资流通的“生命线”,将南方富饶的米粮运往北方政治中心,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也是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技术、思想和艺术的融合。沿运河而兴起的扬州、淮安、苏州等城市,都曾因运河而繁荣昌盛,成为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江苏段,至今仍能看到许多宝贵的运河遗产点,如扬州的古纤道、高邮的盂城驿、无锡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苏州的盘门等。扬州作为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历史上一直是漕运枢纽和盐运中心,其运河遗存包括古闸、古堤、码头、桥梁以及依运河而兴的古街巷和园林,都见证了运河带来的繁华。淮安作为漕运总督府所在地,拥有丰富的漕运遗存,如总督府遗址、漕运博物馆等,展现了运河管理与漕运制度的变迁。苏州的江南运河段,水网密布,河道穿城而过,小桥流水,枕河人家,形成了“东方威尼斯”的独特风貌,至今仍充满活力。

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水道,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千年记忆,见证了帝国的兴衰、文化的交流、经济的繁荣。它是一部流动的历史,一项活着的工程,至今仍在为江苏乃至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作用,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毅力的象征。

结语

苏州古典园林以其精妙的造园艺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雅致情趣和哲学思考;明孝陵以其宏伟的帝陵制度彰显了明初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建筑的精湛技艺;中国大运河(江苏段)则以其贯通南北的宏大工程,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进程,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血脉。这三项世界文化遗产,从不同侧面共同构建了江苏深厚而多元的文化图景。

它们不仅是江苏人民的骄傲,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这些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通过对这些文化瑰宝的深入研究、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让这些跨越千年的智慧之光,继续照耀人类文明的前行之路。

2025-11-02


上一篇:孕育生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怀孕、育儿与传承

下一篇:探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体智慧:身心合一的宇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