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世界文化遗产: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深度解读9


福建泉州,这座古老的港口城市,素有“光明之城”的美誉,承载着中华民族辉煌的海洋文明史。2021年7月25日,在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定名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不仅是对泉州历史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可,也标志着其在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独特地位。本文将深入解读泉州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厚内涵,阐释其22处代表性遗产点所共同构建的“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伟大叙事,而非简单地对其进行“排名”,因为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一处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这座城市的辉煌。

一、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的整体性阐释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是一项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的系列遗产,而非单体遗产。其“排名”并非基于价值高低,而是基于它们在城市体系中的不同功能与角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遗产的评估,核心在于其“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UV),即超越国家界限,对全人类都具有重要意义的价值。泉州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体现在它在公元10至14世纪(特别是10至13世纪宋元时期)的东亚和东南亚海洋贸易网络中,作为高度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和重要港口,所展现出的经济、文化、社会多元融合的典范。

泉州的成功申遗,得益于其保存完好的港口城市肌理、健全的行政管理体系、多元的社会文化结构、发达的生产运输网络以及独特的文化景观。这些要素共同描绘了一个宋元时期全球性贸易中心的生动图景,证明了中国在海洋贸易、文化交流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卓越贡献。它不仅是商品集散地,更是思想、技术、宗教和艺术交流的熔炉,深刻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

二、 港口管理与经济基础:行政体系与生产贸易的支撑

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其繁荣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和雄厚的经济基础之上。以下遗产点共同展现了这一核心支撑:

1. 市舶司遗址: 作为宋元时期中央政府直接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机构,市舶司是泉州海洋贸易行政管理的枢纽。它的存在,象征着国家对海外贸易的重视、规范和保护,确保了贸易活动的合法与有序,是泉州港口地位的权威体现。遗址虽仅存部分基石,但其历史意义深远。

2. 德济门遗址: 作为宋元泉州城南的重要城门,德济门是城市与港口连接的关键节点,也是货物进出城区的必经之地。其遗址中发现的石刻构件和多层路面,不仅见证了城市交通的繁忙,也体现了城市防御和管理的智慧。门内的“德济门遗址展示馆”更是展示了丰富的出土文物,生动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3. 泉州府文庙及学宫: 虽然并非直接与贸易相关,但文庙作为儒家文化的象征和最高学府,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社会的文化底蕴和对教育的重视。它的存在,为城市提供了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和高素质的人才,间接促进了商贸的繁荣,也反映了官方意识形态与多元贸易共存的城市特色。

4. 南外宗正司遗址: 这是南宋皇室宗族管理机构的遗址,宋室南迁后,大量皇亲国戚寓居泉州。南外宗正司的存在,不仅带来了皇室背景和政治资源,也带动了消费和经济活力,提升了泉州的城市地位和影响力,使其在政治、经济上都拥有独特的优势。

5. 洛阳桥: 这座北宋时期修建的跨海大桥,是中国古代造桥史上的里程碑。它连接了泉州城与北部的交通要道,极大地便利了货物和人员的陆路运输,是港口腹地经济联系的纽带。其“筏形基础”和“种蛎固基法”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展现了宋代高超的工程技术和对海洋环境的适应能力。

6. 安平桥: 同为宋代修建的跨海大桥,安平桥连接泉州与南部的交通,与洛阳桥共同构成了完善的陆路运输网络。它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一处重要的文化景观,体现了宋代人民改造自然、服务生产生活的伟大智慧。

7. 泉州湾古船遗址: 1974年出土于泉州湾的宋代沉船,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直接物证。这艘保存完好的远洋货船,船体结构精巧,船上载有大量瓷器、香料等珍贵货物,为研究宋代造船技术、航海能力和海外贸易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实物资料,是泉州作为海洋商贸中心的铁证。

8. 磁灶窑址: 作为宋元时期泉州地区重要的外销瓷窑口,磁灶窑生产的陶瓷器远销东南亚、非洲等地。遗址中丰富的瓷器残片和窑炉遗迹,见证了泉州强大的手工业生产能力和陶瓷外销的繁荣景象,是海洋贸易物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9. 德化窑址(屈斗宫德化窑遗址): 德化窑以其独特的“中国白”瓷器闻名于世,在宋元时期已开始大量生产并外销。德化窑址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泉州地区作为外销瓷生产基地的内涵,展现了泉州及其腹地强大的经济辐射能力和工艺水平,其产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

三、 多元文化交融:社会结构与宗教信仰的共生

泉州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与其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文化特质密不可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在此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独特的城市文明:

1. 清净寺: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阿拉伯式清真寺,始建于北宋,重建于元代。它不仅是泉州穆斯林社区的信仰中心,更是伊斯兰文化在华传播的里程碑。寺庙建筑风格融合了中阿特色,是多元文化交流的实证。

2. 伊斯兰教圣墓: 位于泉州东郊的穆斯林先贤陵墓,是伊斯兰教在华传播的重要见证。它不仅是信仰的寄托,也反映了宋元时期大量阿拉伯、波斯商人定居泉州,并与当地居民通婚融合的历史,形成了稳定的异域社区。

3. 草庵摩尼教遗址: 中国仅存的摩尼教寺庙遗址,其独特的摩尼光佛石像,证明了摩尼教这一古老宗教在泉州的传播和本土化。它展现了泉州对各种外来宗教的极度包容,是世界宗教文化交流史上的孤例。

4. 开元寺: 始建于唐代,作为泉州最大的佛教寺庙,开元寺在宋元时期更是香火鼎盛。寺内东西两塔(镇国塔、仁寿塔)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杰作,其雕刻艺术融合了佛教、印度教等多种元素,是泉州多元文化交融的缩影。它不仅是宗教中心,也是城市的重要地标和文化符号。

5. 老君岩造像: 位于清源山下的巨大道教石刻,是宋代道教文化的代表。这尊栩栩如生的老君坐像,展现了道教在泉州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佛教、伊斯兰教等共同构成了泉州多元宗教信仰景观,反映了本土信仰与外来文化的并行不悖。

6. 天后宫: 妈祖信仰是泉州独特的海洋文化符号,天后宫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也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的妈祖庙之一。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守护神,妈祖信仰维系着出海商人的精神寄托,也体现了泉州人民对海洋的敬畏与依赖,是地方海洋文化与世界贸易紧密相连的明证。

7. 真武庙: 同样位于江边,真武庙是供奉玄武大帝的道教庙宇,玄武被视为镇水之神,也是航海者的守护神。它的存在,与天后宫一起,构成了泉州港口重要的信仰景观,反映了人们对航海安全的祈求,也体现了地方信仰对海上贸易活动的心理支持。

四、 海洋交通与港口设施:通向世界的门户

一个世界级的商贸中心,必然拥有完善的港口设施和高效的交通网络。泉州的这些遗产点,正是其作为“通向世界的门户”的实证:

1. 六胜塔: 位于石狮市蚶江港口,是宋代石塔,曾作为航标塔,指引船只进出泉州港。塔身精美的浮雕,融合了佛教和海洋文化元素,不仅是航海的标志,也是泉州港口地位和繁荣的象征。

2. 万寿塔: 位于石狮市宝盖山,与六胜塔隔海相望,共同构成泉州港的重要航标。这两座塔楼,如同灯塔一般,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中为归航的船只指明方向,是古代航海技术与港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江口码头(文兴码头): 位于晋江下游的码头遗址,是泉州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考古发现的码头结构和出土文物,证明了宋元时期这里曾是繁忙的货物集散地,连接着内陆与海外的贸易。它是泉州港口体系中关键的驳运与装卸节点。

4. 石湖码头: 位于泉州湾入海口,是宋元时期泉州港重要的深水码头之一,可停靠大型远洋商船。其遗址中发现的引桥、泊位等结构,展现了当时港口建设的先进水平,是泉州连接世界的重要窗口。

5. 澎湖石刻群(部分位于金门,需精确至泉州湾): 原始申遗材料中提及的“澎湖石刻”并非单指泉州湾内,而是指与泉州港口相关的航海记录。准确来说,应关注泉州湾内的“江口码头”等具体港口设施,而非泛指。在22处遗产点中,具体与航海直接相关的包括六胜塔、万寿塔、真武庙等。这些共同构成了泉州港的导航与祭祀体系。

五、 总结与展望:永恒的海洋精神

通过对这22处遗产点的深度解读,我们看到,“泉州世界文化遗产排名”并非简单的数字序列,而是一个由行政管理、经济生产、多元文化、交通贸易等多个维度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每一处遗产点都是拼图中的一块,共同构建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恢弘的图景。

泉州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在于其在宋元时期作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中全球性港口城市的卓越典范,其健全的海洋贸易管理体系、多元共生的社会文化结构、发达的生产运输网络以及独特的文化景观,都充分展现了中华海洋文明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交流的巨大贡献。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的繁荣与开放,也为当今世界理解文化多样性、促进跨文化对话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泉州的申遗成功,是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标志。未来,如何更好地保护、研究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继续闪耀光芒,是摆在泉州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持续的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泉州将继续讲述其与海洋、与世界交流的传奇故事,让这座“光明之城”永葆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2025-10-31


上一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评选:杰出普世价值、完整性与真实性的严苛标准解读

下一篇:安阳殷墟:中华文明之源,世界文化遗产的辉煌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