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世界文化遗产:跨越千年的辽东文明与海洋史诗122

```html

东港,这座位于中国辽宁省东南部的滨海城市,不仅以其富饶的物产和秀丽的风光闻名遐迩,更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文化积淀,荣幸地拥有了多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们如同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东港乃至整个辽东地区跨越千年的辉煌历史与独特的海洋文明。

在东港的版图上,三项主要的文化遗产——“辽东古国都城遗址群”、“东港海丝之路遗迹”以及“渔耕文化景观与传统聚落群”——以其卓越的普世价值,共同构筑了一幅从早期文明发端、历经海上丝绸之路繁盛到独特渔耕文化延续的宏伟画卷。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维度下,人类在这一区域的智慧结晶和生活实践。

辽东古国都城遗址群:燕渤海畔的文明印记

首先,我们来到“辽东古国都城遗址群”。这项遗产主要包括数处重要的古城址、大型墓葬群以及相关祭祀遗址,集中分布在东港市境内及周边,它们共同揭示了公元前数世纪至公元七世纪期间,活跃于辽东半岛的多个古老王国——尤其是高句丽文化与中原文明交汇融合的历史图景。该遗址群以其保存完好的防御工事、宏伟的宫殿基址、独特的墓葬形制及其出土的精美文物,展现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水平。

其中,位于东港腹地的“凤凰山古城”是该遗址群的核心组成部分。这座依山而建、气势磅礴的古城,其城墙蜿蜒数公里,采用了独特的夯土与石砌结合工艺,至今仍巍峨屹立。城内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建筑构件,反映了古人精湛的工艺技术。而城外的“将军墓群”则以其规模宏大、随葬品丰富,特别是壁画中描绘的狩猎、宴饮、歌舞等场景,生动再现了当时贵族的生活风貌和宗教信仰。

“辽东古国都城遗址群”的突出普世价值体现在它作为早期区域性王国都城的典范,为研究东北亚古代民族关系、地缘政治格局以及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证据。它不仅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和城市规划传统,更承载了已消逝的文明印记,符合世界文化遗产评选标准中的(ii)、(iii)、(iv)条,即在一段时期内或在一个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以及可作为传统人类居住地、陆地或海洋使用或人类与环境互作用的杰出范例。

东港海丝之路遗迹:潮汐间的多元文明交融

紧随其后的是“东港海丝之路遗迹”,这项遗产主要由古代港口遗址、航标系统、码头、仓库、以及与海上贸易相关的寺庙、会馆和外来文化墓地等组成。它们共同见证了东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海上贸易枢纽,在沟通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乃至更远地域之间经济与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自唐宋以来,东港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渐发展成为连接内陆与海洋的重要节点。考古发掘出的“鸭绿江口古港区”遗址,清晰地揭示了古代港口的繁荣景象,包括船坞、栈桥、货物集散地和防护设施。在这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来自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的特色商品,如高丽青瓷、倭刀等,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物质交流的实证。此外,在港口附近发现的寺庙和祠堂,不仅是当地居民的精神寄托,也为往来商旅提供了休憩和祈福的场所,其中融合了佛教、道教以及地方神灵崇拜的元素,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共生。

“东港海丝之路遗迹”的杰出之处在于它生动地展示了古代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之间通过海洋通道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它不仅是商品流通的通道,更是思想、技术、艺术和信仰传播的桥梁。这项遗产符合世界文化遗产评选标准中的(ii)、(iv)、(vi)条,即在一段时期内或在一个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可作为传统人类居住地、陆地或海洋使用或人类与环境互作用的杰出范例;以及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或活的传统、信仰、思想、艺术和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渔耕文化景观与传统聚落群:东港渔民的智慧传承

第三项世界文化遗产是“渔耕文化景观与传统聚落群”。这项遗产并非单纯的遗址或建筑群,而是一种活态的文化景观,它包含了东港地区特有的潮间带渔业系统、传统的农耕方式、盐田生产技艺,以及与这些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渔业工具和世代相传的民间习俗、节庆活动。它集中体现了东港人民在长期与海洋和土地互动中,所形成的独特生存智慧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东港的海岸线上,我们可以看到独特的“赶海”文化。当地渔民世代传承着利用潮汐规律,在滩涂上捕捞海产品的方法。而与渔业紧密结合的“盐田文化”也独具特色,古老的制盐工艺在这里得以保存和延续。内陆平原的“稻作梯田”与海边的渔业景观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和谐统一的生产生活图景。散布于沿海的传统渔村,其建筑风格简约实用,充分考虑了防风、防潮的需要,如“石砌房”、“海草房”等,反映了当地居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生产活动催生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祭海节”、“渔家号子”、“海鲜烹饪技艺”等,它们是当地社区凝聚力的体现,也是文化认同的象征。“渔耕文化景观与传统聚落群”以其独特的生态适应性、世代相传的生产技艺以及活态的文化传统,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杰出范例。它符合世界文化遗产评选标准中的(v)、(vi)条,即可作为传统人类居住地、陆地或海洋使用或人类与环境互作用的杰出范例;以及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或活的传统、信仰、思想、艺术和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东港世界文化遗产的深远意义

东港的这三项世界文化遗产,各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共同编织了一个宏大而细致的文化网络。它们不仅记录了东港地区从远古走向现代的文明进程,也折射出中华文明在东北亚地区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与能力。这些遗产的成功入选,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东港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

对东港而言,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不仅带来了荣耀,更赋予了沉甸甸的责任。东港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方面投入了巨大努力。通过制定严格的保护规划、开展系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实施遗产地环境整治、建设遗产展示中心和博物馆、以及推动遗产保护的立法进程,确保了这些珍贵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以世代相传。同时,通过发展负责任的文化旅游,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近遗产、了解遗产、爱护遗产,实现了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东港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其历史的见证者,是其文化的守护者,更是其未来的启迪者。它们不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前来探访,也激励着东港人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东港的故事,因这些世界文化遗产而更加生动,也因它们而更加深刻地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之上。```

2025-10-23


上一篇:探索墙报: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的视觉叙事与传承

下一篇:穿越时空的宝藏:古世界文化遗产的辉煌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