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城古韵:客家文化与传统习俗的活态传承91


莲城,位于福建省西部的龙岩市连城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聚集地之一。这片土地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孕育了独特而深厚的客家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不仅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客家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他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尊崇、对家族伦理的恪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莲城的传统习俗,如同其独特的客家围屋一般,结构严谨,内涵丰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 岁时节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律动

莲城的客家人民深谙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他们的岁时节庆习俗紧密结合农耕生产和季节更替,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命力。

1. 春节:阖家团圆与祈福纳祥


春节是客家人最为隆重和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腊月开始,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送灶王”(祭灶)标志着新年序幕的拉开,人们会准备丰盛的供品,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腊月二十四后,“打扫尘”(大扫除)寓意辞旧迎新,扫除一切不洁。家家户户蒸年糕、炸油果、酿豆腐,准备丰盛的年货。年夜饭是春节的重头戏,全家人围坐一堂,共进团圆饭,“守岁”祈福。初一清晨,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则派发红包,寄寓美好的祝愿。春节期间,莲城各地还会举行舞龙、舞狮、踩高跷、演木偶戏等传统民俗表演,热闹非凡,年味十足。元宵节,作为春节的尾声,赏花灯、吃汤圆(客家人称“圆仔”或“浮圆子”)更是必不可少,象征团圆美满。

2. 清明节:慎终追远与感恩先祖


清明节是客家人祭扫祖坟、缅怀先人的重要节日。莲城客家人素有“敬祖睦宗”的传统,清明扫墓是家族成员维系情感、传承孝道的重要方式。人们会带上艾粄(一种用艾草和糯米制成的特色食品)、三牲酒醴等祭品前往祖坟,培土、修葺,焚香、烧纸,虔诚祭拜,表达对先人的追思和敬意。在扫墓结束后,家族成员往往会聚餐,分享祭品,在宗亲的交流中巩固家族认同感。

3. 端午节:驱邪避疫与纪念屈原


端午节在莲城同样备受重视。家家户户会悬挂艾草、菖蒲以驱邪,佩戴香囊以避疫。包粽子是节日的核心习俗,莲城的客家粽子馅料丰富,有咸肉、香菇、花生、板栗等,味道独特。此外,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更是凝聚社区力量、弘扬拼搏精神的体现。孩子们还会玩“午时水”等游戏,祈求健康平安。

4. 中秋节:人月两圆与祈福丰收


中秋节是家人团圆、共享天伦的节日。莲城客家人会制作或购买各式月饼,摆上柚子、花生、芋头等瓜果,在庭院中“拜月娘”,祈求丰收和家宅平安。赏月、品茗、吃月饼,是家人围坐话家常的温馨时刻。一些地方还有“烧塔”的习俗,寓意五谷丰登。

5. 冬至:不亚于春节的小年


冬至在客家人的观念中,其重要性仅次于春节,素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这一天,家家户户会搓“冬至丸”(汤圆),除了自己食用,也会用来祭祖。搓丸子象征着家庭团圆和丰收,寄托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冬至当天,家族成员会聚在一起祭祖,其隆重程度不亚于清明。

6. 其他地方性节庆:独特民俗的展现


除了上述全国性的传统节日,莲城还有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例如,一些村落会举行特定的庙会,祭祀当地的守护神,如城隍爷、土地公、妈祖等,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些庙会往往伴随着热闹的巡游、酬神戏、民间艺术表演,是当地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和社交场所。有的村寨还会保留着独特的“抬阁”、“打新春”等表演形式,展现了莲城客家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二、 人生礼俗:生命周期的庄重仪式

从呱呱坠地到生命终结,客家人对人生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赋予了庄重的仪式感,这些礼俗是家族伦理、社会秩序和生命观念的集中体现。

1. 诞生礼:期盼新生与庇佑成长


客家人对新生命的诞生充满喜悦和期盼。婴儿出生后,会举行“报喜”仪式,向亲友报告喜讯。满月时,会举办“满月酒”,邀请亲朋好友,分享红蛋、姜酒等,并为婴儿取名,祈愿其健康成长、聪明伶俐。有的地方还会举行“剃胎发”仪式,寓意从头开始,清除污秽。

2. 婚嫁礼俗:两姓联姻与家族延续


莲城的客家婚嫁礼俗既保留了传统汉族婚仪的“六礼”框架,又融入了客家人特有的风情。提亲、看八字、过聘礼(俗称“送定”)、择吉日、迎亲、拜堂、入洞房等环节环环相扣。其中,“哭嫁”是客家女性在出嫁前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离别不舍之情的一种独特习俗,她们以歌代哭,情真意切,极具艺术感染力。婚宴上,会准备丰盛的客家菜肴,如酿豆腐、盐焗鸡、客家扣肉等,招待亲朋。婚后三天,新婚夫妇会“回门”,寓意新妇不忘娘家。

3. 丧葬礼俗:孝道传承与生命归宿


客家人非常重视孝道,丧葬礼俗庄重而繁琐,旨在寄托哀思,安抚亡灵。亲人离世后,首先要“报丧”,通知亲友。随后是“停灵”“吊唁”,亲朋前来祭拜。出殡前,会举行“开路”“做功德”等法事,超度亡灵。出殡时,儿孙披麻戴孝,抬棺送葬,将其安葬于风水宝地,以求庇佑后代。此后还有“做七”(每七天祭奠一次,共七次或多次),以及周年祭、三年祭等,寄托生者对逝者的哀思和尊重。

三、 信仰习俗:精神寄托与道德规范

莲城客家人的信仰体系融合了儒家伦理、道教观念和佛教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图景,既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也是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力量。

1. 祖先崇拜:客家精神的核心


祖先崇拜是客家文化的核心,贯穿于所有习俗之中。客家人认为祖先是家族的根基和守护者。家家户户设有神龛祖堂,供奉祖先牌位,每日焚香祭拜。宗族则建有祠堂,是客家人祭祀祖先、议事聚会、传承族谱的重要场所。每年春秋两季,祠堂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全体族人共同参与,弘扬“孝悌忠信”的传统美德,强化家族凝聚力。

2. 神灵崇拜:世俗与超然的结合


莲城客家人既有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有对世俗福祉的追求。他们普遍信奉佛教和道教,但更注重地方性神祇的崇拜。土地公(福德正神)被视为地方的守护神,保佑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城隍爷则掌管阴阳两界,维护地方治安。此外,还有关帝爷(忠义的象征)、妈祖(海上守护神,虽莲城不靠海,但受闽南文化影响,以及早期商贸往来),以及各类地方特色的神灵。人们通过烧香、供奉、祈愿等方式,寻求神灵的庇佑,祈求消灾免祸、家庭幸福。

3. 风水堪舆:人与自然的哲学


客家人对风水堪舆学深信不疑。无论建房、修路,还是安葬祖先,都会请风水先生勘察地势,选择吉利方位。他们认为,好的风水能带来好运,庇佑子孙后代。这种观念体现了客家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追求和谐、趋吉避凶的生存智慧。

4. 禁忌与趋吉避凶: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


在莲城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禁忌和趋吉避凶的习俗。例如,春节期间不扫地、不泼污水,以免“扫走财气”;忌说不吉利的话语;忌讳在夜间剪指甲等。这些禁忌虽然有些带有迷信色彩,但更多的是一种集体行为规范,维护着社区的和谐与稳定,也反映了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

四、 日常生活与社会伦理:客家精神的生动体现

莲城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不仅体现在宏大的节庆和人生礼仪中,更渗透在他们的日常饮食、建筑、语言和待人接物之道中,无声地彰显着客家精神。

1. 饮食习俗:勤俭朴素与独特风味


客家饮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长期迁徙和居住于山区,客家人形成了勤俭、耐劳的饮食习惯。他们的菜肴多以肉类和腌制食品为主,注重原汁原味,烹饪方式以炖、煲、蒸、酿见长。“酿豆腐”“盐焗鸡”“客家扣肉”“四星望月”等是莲城客家的经典名菜。此外,“擂茶”(用茶叶、花生、芝麻等擂碎冲泡而成的饮品)是客家人待客的传统礼仪,体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和节俭惜物。逢年过节,客家人还会制作各类粄(如清明艾粄、春节年糕),既是美食,也承载着节庆的意义。

2. 建筑与居住:围屋与家族凝聚力


虽然福建土楼更为著名,但莲城同样散落着一些具有客家特色的围屋(又称围龙屋、九厅十八井),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防御性和居住功能,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团结互助的特点。围屋通常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集居住、防御、祭祀、教育功能于一体,是客家人血缘宗亲观念和家族凝聚力的物化象征。

3. 语言与教育:客家话的传承与重教兴文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独特标识,也是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莲城,尽管普通话日益普及,但许多家庭仍然坚持使用客家话进行日常交流。客家人素有“重教兴文”的传统,自古以来就重视子女的教育,即使生活再清贫,也会想方设法供子女读书。这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教育的投入,使得莲城历史上英才辈出,也保证了客家文化的薪火相传。

4. 礼仪与待人接物:热情好客与尊老爱幼


莲城客家人以热情好客、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著称。对待客人,他们总是倾尽所有,奉上最好的食物和饮品;对待长辈,更是孝顺有加,言语恭敬,行动体贴。在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守望相助是常态。这些朴素的社会伦理和行为规范,构成了莲城客家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结语

莲城的传统习俗是客家文化的活化石,它们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记载着客家先民艰苦卓绝的迁徙历史,承载着他们对美好家园的深沉眷恋,也彰显着客家精神中那份坚韧不拔、勤劳朴实、团结互助的独特魅力。然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传统习俗正面临着传承的挑战。年轻一代外出务工,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减少;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得一些繁琐的礼仪逐渐简化或消失。可喜的是,莲城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已意识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民俗活动、开发文旅产品等多种方式,努力让这些古老的习俗焕发新的生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体莲城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份宝贵的客家文化瑰宝将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光芒,代代相传。

2025-10-20


上一篇:中国传统建筑:凝结千年的文化、哲学与美学精髓

下一篇:洋州世界文化遗产:千年古韵与运河辉煌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