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会:中国传统市集与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深度解析165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一种古老而充满活力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深深植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承载着经济贸易、宗教信仰、社交娱乐等多重功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赶会”。“赶会”,即前往集市、庙会或特定节庆的公共聚会场所进行交易、祭祀、游乐与社交的传统习俗。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商品交换行为,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人际关系网络的生动缩影,被誉为民间社会的一面镜子、一部活态的百科全书。
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两岸,从塞北高原到江南水乡,无论是繁华都市的周边,还是偏远乡村的角落,都曾或依然保留着“赶会”的传统。它以其独特的魅力,维系着地方经济的脉络,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凝聚着乡村社群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本文将从历史溯源、功能内涵、类型特色、场景描绘及当代价值与挑战等多个维度,对“赶会”这一传统习俗进行深度解析。
一、历史溯源与演变:从原始交换到庙会繁荣
“赶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部落间的原始物物交换便是“会”的雏形。当时,人们为了互通有无,会在特定的时间、地点聚集,以各自多余的物品换取所需。这种带有原始市集性质的活动,是早期社会分工和经济交流的必然产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业文明的成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相对固定的“市”与“肆”,初步具备了商业交易的规模。而真正意义上与“赶会”内涵更为接近的,则是在宗教信仰勃兴之后。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寺庙兴建,善男信女前往寺庙烧香拜佛,逐渐形成了“庙会”的习俗。起初,庙会以祭祀活动为主,香客云集,形成了最初的人流集聚效应。
唐宋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庙会作为“赶会”的重要形式,达到了鼎盛。这一时期,商业活动与宗教祭祀紧密结合,庙会不仅是信仰寄托之所,更是商品交易、文化娱乐的中心。各种手工艺品、农副产品、特色小吃纷纷涌入,杂耍、戏曲、说书等民间艺术也在此找到了广阔的舞台。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生动描绘了当时开封城郊庙会(清明节期间的集市)的繁华景象,市井百态尽收眼底。
明清时期,“赶会”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庙会,还出现了定期举行的“集市”、“墟市”,以及专门的“物资交流大会”。这些集市往往有固定的赶集日(如逢农历初一、十五,或逢三、六、九等),成为连接城乡经济的重要纽带。在清朝,各种行业会馆、商帮组织也纷纷借“会”之名进行聚会和交易,进一步丰富了“赶会”的社会功能。
进入近现代,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以及现代商业模式的冲击,传统的“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然而,它并未完全消亡,而是以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姿态,或保留在乡村,或转型为文化旅游节庆,继续发挥着其独特的社会作用。
二、赶会的功能与内涵:多重意义的融合体
“赶会”之所以能在中国社会中长期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是因为它承担着多重功能,是经济、社会、文化和精神意义的融合体。
1. 经济贸易中心:流通的血脉
经济功能是“赶会”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职能。它为农副产品、手工业品、日用百货乃至牲畜、农具等提供了广阔的交易平台。对于农民而言,赶会是出售自家余粮、瓜果蔬菜、家禽牲畜,换取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的重要途径;对于手工艺人来说,是展示和销售自家绝活的舞台;对于小商贩而言,则是流转货物、赚取差价的生计来源。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赶会更是连接城乡物资流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血脉”。
2. 宗教信仰寄托:精神的慰藉
尤其在庙会中,宗教信仰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人们通过赶会前往寺庙烧香、许愿、还愿,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子孙兴旺、事业顺利。这不仅是对神明的敬畏与感恩,更是对内心焦虑的释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庙会上的各种宗教仪式、法会、功德活动,为信众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和归属感,也强化了当地的信仰传统和社群认同。
3. 社交娱乐平台:人际的纽带
赶会更是人际交往与社会娱乐的天然平台。在农耕社会,人们日常劳作繁忙,社交机会相对较少。赶会为亲朋好友提供了相聚的机会,大家可以在这里叙旧、交流近况、增进感情。年轻人也常常把赶会作为相亲、认识异性的场合。此外,赶会上的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如地方戏曲、曲艺、杂耍、舞狮舞龙、高跷等,以及套圈、射击、猜谜等娱乐活动,更是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
4. 信息交流枢纽:知识的传播
在没有现代媒体的时代,赶会还是重要的信息交流枢纽。商贩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带来了外界的新闻和见闻;农民们则在交流中分享农业经验、天气预报、市场行情;赤脚医生、江湖郎中也常常在会上设摊,传播民间医术和健康知识。可以说,赶会是一个动态的、多功能的社区信息中心,加速了知识和信息的流通。
5. 文化传承载体:记忆的宝库
赶会是地方民俗文化的活态载体。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泥塑、糖画、草编等,都可以在赶会上找到传承者和受众;地方特色小吃、传统美食在赶会上得以集中展现和推广;民间戏曲、曲艺等表演形式也因赶会而得以延续和发展。它像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吸引并保留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地方集体记忆的宝库。
三、赶会的类型与特色:形形色色的民间盛会
根据其主要功能和地域特点,“赶会”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侧重点。
1. 庙会:神圣与世俗的交织
以祭祀神明、庆祝神诞为核心,如城隍庙会、关帝庙会、妈祖庙会等。这类赶会通常在特定的农历日期举行,宗教仪式感强。但在祭祀之外,同样伴随着盛大的集市和丰富的娱乐活动,是神圣与世俗生活交织的典型。北京地坛庙会、上海城隍庙会等都是著名的例子。
2. 墟市/集市:乡土经济的脉搏
更侧重于日常商品交易,是农村最常见的“赶会”形式。通常有固定的赶集日,周期性举行。商品以农副产品、日用百货、小农具为主,交易氛围浓厚,是乡土经济运行的重要脉搏。人们常说的“赶集”便是指这类。例如西南地区的“赶场”,就是一种典型的墟市。
3. 物资交流大会:区域性的大型盛会
规模更大,商品种类更丰富,有时还会涉及大宗商品的交易,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影响力。这类“会”往往持续数日,甚至半个月,吸引周边数个县市的客商和民众前来。比如一些农具展销会、牲畜交易会等,通常在重要的农忙前后举行。
4. 节庆赶会:文化与欢庆的融合
与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结合,带有浓厚的节日氛围和特定的民俗活动。例如春节庙会,不仅有年货购置,更会有舞龙舞狮、花灯游园等庆祝活动。这类赶会更加注重喜庆、团圆和文化展示。
四、赶会的场景描绘: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
想象一下,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刚刚洒向大地,沉寂了一夜的村落便因“赶会”而苏醒。人们摩肩接踵,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朝着集市的方向涌去。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期待,步履匆匆而又充满喜悦。
走进会场,便是另一番天地:人声鼎沸,喧嚣热闹,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草药的芬芳、牲畜的气息,以及各种叫卖声、说笑声、戏曲锣鼓声交织成的独特交响乐。琳琅满目的摊位沿街而设,鳞次栉比:
商品区:堆满了五谷杂粮、时令果蔬、家禽蛋类,鲜活而诱人。旁边是售卖农具、竹编、陶瓷、木器的摊位,各种手工艺品精致实用。还有布匹、鞋帽、针头线脑等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满足着人们的日常所需。
美食区:是人流最密集的地方。烤肉串、炸臭豆腐、糖葫芦、凉粉凉皮、饺子馄饨……各种地方特色小吃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摊主们忙得不亦乐乎,食客们则大快朵颐,欢声笑语不断。
娱乐区:吸引着大批围观者。高高的戏台上,锣鼓喧天,地方戏曲咿咿呀呀唱得正酣;一旁是耍猴、杂耍、吞火的艺人,围观者掌声雷动,喝彩声此起彼伏;套圈、射击、猜灯谜等小游戏摊位前,孩子们兴奋地玩耍,大人们也乐在其中。
神秘区:江湖郎中、测字算命先生、跌打损伤的游医,他们或口若悬河地推销灵丹妙药,或故作神秘地指点迷津,为赶会增添了一丝传奇色彩。
日暮时分,当夕阳的余晖洒满大地,会场的人流渐渐散去。人们心满意足地提着战利品,或背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归途。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但更多的是充实和喜悦。而那些空荡荡的摊位,似乎还在回荡着白日的喧嚣,默默等待着下一次的盛会。
五、赶会的当代价值与挑战:传承与创新的未来
在现代社会,传统的“赶会”习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它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其价值正被重新审视和发掘;另一方面,全球化、城市化和数字化的浪潮也对其生存发展提出了严峻考验。
1. 当代价值:
文化遗产的保护:“赶会”是无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平台,是地方文脉的载体。保护“赶会”,就是保护地方独特的文化记忆和生活方式。
社区凝聚力的增强:在日益原子化的现代社会,“赶会”依然是维系社区成员之间情感联系、增强地方认同感的重要纽带,是人们找回乡愁、感受人情味的精神家园。
乡村振兴的动力:通过将传统赶会与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相结合,可以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精神需求的满足: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对休闲娱乐和文化体验的需求日益增长。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赶会,能为人们提供独特的精神慰藉和愉悦体验。
2. 面临的挑战:
现代商业的冲击:电子商务、大型超市和便利店的普及,使得商品购买更加便捷,传统赶会的经济功能被大大削弱。
城镇化与人口流失: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导致乡村地区缺乏传统手艺的传承者和赶会的参与者。
同质化与商业化:为了吸引游客,一些赶会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导致内容同质化,失去了原有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传统技艺的失传:随着老一辈手艺人的凋零,许多依赖赶会生存和展示的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面临失传的风险。
3. 传承与创新:
为了让“赶会”这一传统习俗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需要采取积极的保护与创新策略。例如,政府可以加强对传统赶会文化的保护和扶持,设立非遗传承人项目;引入现代管理理念,提升赶会的组织运营水平;鼓励文化创意产业与赶会结合,开发特色文创产品;通过新媒体宣传,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同时,也要坚守赶会的核心文化价值,避免过度商业化,使其在保持传统魅力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实现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结语
“赶会”,这一穿越时空的民俗画卷,不仅仅是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一个温暖符号,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文化精神的体现。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融合着经济的脉动,凝聚着社群的情感,传承着文化的精髓。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虽然其形式和内涵在不断演变,但它所蕴含的生命力、人情味和文化价值,依然是无可替代的。守护“赶会”,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乡愁与记忆。愿这古老的习俗,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绽放其独特的光芒。
2025-10-18

超越传统叙事:重新定义我们的“世界史”观
https://www.mengjiangou.cn/rwsk/120274.html

现代健康养生:身心和谐的智慧与实践指南
https://www.mengjiangou.cn/shcs/120273.html

探索新疆:丝路核心的多元风情与人文画卷
https://www.mengjiangou.cn/rwsk/120272.html

建湖水乡风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人文画卷
https://www.mengjiangou.cn/rwsk/120271.html

义乌春节:商贸之都的传统年味与时代新韵
https://www.mengjiangou.cn/lswh/120270.html
热门文章

中国殷墟: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历史瑰宝
https://www.mengjiangou.cn/lswh/25828.html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见证悠久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
https://www.mengjiangou.cn/lswh/3925.html

中国新年: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
https://www.mengjiangou.cn/lswh/3212.html

中华文化瑰宝:世界文化遗产5A级景区
https://www.mengjiangou.cn/lswh/2350.html

中国传统文化包装:传承与创新交融的艺术
https://www.mengjiangou.cn/lswh/13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