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花灯与龙灯:节庆、艺术、精神象征与传承258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从古至今,花灯与龙灯一直是传统节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璀璨的装饰和激动人心的表演,更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艺术智慧和精神信仰的生动载体。从庙宇祭祀的灯火到民间社火的狂欢,花灯与龙灯以其独特的魅力,照亮了千年的时光,凝聚着华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坚守。

一、 花灯:光影艺术的诗意传承

花灯,顾名思义,是装饰精美、造型多样的灯笼。它集绘画、剪纸、雕刻、编扎、裱糊等多种传统工艺于一体,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花灯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演变见证了中华文化的辉煌。

1. 花灯的起源与发展


花灯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代的火把照明和祭祀用火。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火被引入室内,灯具开始出现。早期灯具多为实用性照明,如油灯、烛台等。据考证,花灯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佛教传入中国,佛前供灯成为一种习俗,寓意“灯火供养,福泽绵长”。

真正意义上的花灯兴盛于唐代。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元宵节观灯、赏灯之风蔚然成风。宫廷举办盛大的灯会,民间也争相制作精美花灯。史载“灯市如昼,达旦不绝”,描绘了当时元宵节灯会的盛况。唐代诗人张祜有诗云:“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便是对长安城灯火辉煌的生动写照。

宋代是花灯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花灯的种类更加丰富,制作工艺也日益精湛。出现了走马灯、琉璃灯、竹丝灯等多种样式,并开始融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题材。明清时期,花灯的制作技艺达到巅峰,形成了南北各地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如苏灯、秦淮灯、潮州灯等。

2. 花灯的种类与工艺


花灯的种类繁多,按材质可分为纸灯、绢灯、竹编灯、木雕灯、琉璃灯等;按造型可分为动物灯(如兔子灯、鱼灯、龙凤灯)、人物灯、花草灯、几何灯、宫灯、走马灯等;按用途可分为手提灯、悬挂灯、座灯、地灯、水灯等。

花灯的制作工艺极为考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扎架:以竹篾、木条或铁丝等材料,根据设计图纸扎出花灯的骨架。这是花灯造型的基础,要求扎工精细、结构稳固。
裱糊:用宣纸、丝绸、纱布等材料将骨架表面裱糊起来。裱糊时需平整无褶,边缘处理干净。
彩绘:在裱糊好的灯面上进行绘画、书法或图案装饰。内容多为吉祥图案、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色彩鲜艳,寓意美好。
剪纸与镂空:部分花灯会结合剪纸或镂空工艺,使灯面图案更加玲珑剔透,光影效果更佳。
装饰:缀以流苏、珠串、穗子、彩带等装饰物,增加花灯的华丽感。
光源:早期以蜡烛、油灯为光源,现代多采用LED灯、节能灯等,既环保又安全。

以四川自贡灯会为例,其花灯以“高、大、新、奇、美”著称,融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将彩灯制作推向了极致。而南京秦淮灯会则以其“水上灯会”的特色,将秦淮河畔的桨声灯影,演绎成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

3. 花灯的文化象征与用途


花灯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首先,灯火象征着光明、希望和生机,能够驱散黑暗,照亮前程。在农历新年和元宵节期间,家家户户悬挂花灯,寓意新的一年充满光明与吉祥。

其次,花灯也象征着团圆与和谐。在元宵节,人们提灯赏灯,全家团聚,共庆佳节,灯火交织的景象营造出温馨祥和的氛围。此外,花灯的造型和图案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如鱼灯寓意年年有余,莲花灯寓意清雅吉祥,儿童手提的兔子灯则充满童趣,象征着纯真与活力。

花灯主要用于各类节庆活动,尤其是元宵节(也称灯节)。此外,在中秋节、春节、庙会、婚礼庆典等场合,花灯也是重要的装饰和氛围营造者。它不仅仅是照明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品,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寄托。

二、 龙灯:力量与吉祥的动态演绎

龙灯,即舞龙,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它以龙为主题,通过多人协同舞动仿制巨龙,并配合锣鼓、鞭炮等声响,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艺术创造力。

1. 龙灯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威严、力量、吉祥和神圣。龙灯的起源与古代的龙崇拜密切相关。在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认知,认为龙能行云布雨,掌控风调雨顺。因此,每逢旱灾或祈求丰收,人们便会举行舞龙仪式,祈求龙王降福。

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就已有舞龙的活动,但那时的舞龙可能更侧重于祭祀仪式。到唐宋时期,舞龙逐渐演变为一种表演艺术,融入了更多的舞蹈元素和技巧。明清时期,舞龙活动在全国各地普遍盛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域风格和表演形式,如火龙、草龙、板凳龙等。

在清代,舞龙活动不仅是民间的娱乐,也成为一些地方的重要赛事。每逢春节、元宵节或庙会,各地舞龙队会进行比赛,争夺“龙头”,场面十分热闹。

2. 龙灯的形式与表演


龙灯通常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是整条龙的精髓,制作精美,形态各异,往往是舞龙队身份和技艺的象征。龙身由多节相连的圆筒形或半圆筒形构成,内设蜡烛或LED灯,夜晚舞动时璀璨夺目。龙尾则与龙头遥相呼应,使整条龙更具完整性。

舞龙是一项集体性的表演艺术,需要多人协同完成,通常由8到15人甚至更多的人组成。舞者手持木杆,通过身体的协调运动和步伐的转换,使龙身在空中翻腾、盘旋、穿插、跳跃,模仿龙在云中穿梭、水中嬉戏的姿态。整个表演过程中,有一人手持“龙珠”在前方引导,龙则紧随其后,追逐龙珠,寓意龙对智慧和力量的追求。

舞龙的伴奏音乐通常以锣鼓、唢呐为主,节奏激昂,气势磅礴,与舞龙的动作完美配合,营造出热烈欢腾的氛围。舞龙的技巧性极强,讲究舞者的体力和默契,如“龙出洞”、“龙盘柱”、“龙抱珠”、“双龙戏珠”等都是常见的舞龙套路,展现了舞龙高超的技艺和艺术魅力。

地域特色是龙灯的重要特征。例如,浙江奉化的布龙舞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威武的造型闻名;安徽铜陵的板凳龙则将农家板凳与彩灯结合,在夜间舞动时如火龙蜿蜒;广东客家地区的火龙则在龙身插满香火,舞动时火星飞溅,场面壮观。

3. 龙灯的文化内涵


龙灯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深刻而多元。首先,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活动承载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其次,龙象征着力量、权力和吉祥。舞龙寄托着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通过舞龙,人们相信可以祈福纳祥,驱邪避害。

再者,舞龙强调团队协作精神。一条龙的完美呈现,需要所有舞者步调一致,心有灵犀。这不仅是技能的展现,更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加强了社区凝聚力。

此外,龙灯还具有浓厚的娱乐性和艺术性。它以其雄壮的场面、灵动的身姿和丰富的表现力,为人们带来欢乐,成为节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 花灯与龙灯的共同文化语境与传承

花灯与龙灯作为中国传统习俗的代表,在诸多方面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和发展轨迹。

1. 节庆核心与社会功能


元宵节无疑是花灯与龙灯最集中、最盛大的展示舞台。在这一天,赏花灯、舞龙灯、猜灯谜、吃元宵,构成了元宵节丰富多彩的习俗链。除了元宵节,春节、中秋节、庙会以及各类地方性庆典,也常常是花灯点缀、龙灯舞动的日子。它们不仅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氛围,更重要的是,它们发挥着强大的社会功能。

首先,它们是社区凝聚力的重要纽带。无论是花灯的制作,还是龙灯的排练和表演,都需要大量的集体参与和协作,这有助于增进邻里感情,强化社区认同感。其次,它们是文化认同的载体。通过参与这些传统活动,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再者,它们也是一种社会教育。花灯上的典故、龙灯中的精神,都潜移默化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 艺术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无论是花灯的精巧工艺,还是龙灯的表演技巧,都体现了中华民族高超的艺术智慧。它们是集美术、舞蹈、音乐、文学、雕塑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许多传统花灯制作技艺和舞龙表演,已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重点保护。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花灯与龙灯的传承也面临挑战。传统技艺的复杂性导致学习者减少,商业化生产冲击着手工制作的价值,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退等,都威胁着这些活态文化的延续。为此,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采取措施,如设立传承人制度、开办培训班、举办国际交流活动、加大宣传力度等,以期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

3. 现代发展与创新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花灯与龙灯也在不断创新。现代科技的应用,如LED光源、新型材料、机械传动等,使花灯的造型更具动感,光影效果更加炫目。舞龙表演也融入了更多现代舞蹈元素,结合舞台声光电技术,使其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同时,花灯与龙灯也走向了国际舞台。许多国家的华人社区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灯会和舞龙表演,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一些非华人社区也开始对这些充满东方色彩的艺术形式产生浓厚兴趣,将其融入多元文化节庆活动中,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结语

花灯与龙灯,作为中国传统习俗中两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光明、吉祥、力量和团结的美好追求。它们不仅仅是节日的装饰或表演,更是中华民族历史、艺术、信仰和精神的活态载体。在变迁的时代里,它们以其不朽的魅力,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传承着古老的智慧,也昭示着蓬勃的生机。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坚守与丰富。

2025-10-18


上一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挑战、策略与全球协作

下一篇:绵延千年,影响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播撒与当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