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于廑:中国近代世界史学科奠基人368


吴于廑(1885-1960),字耕农,近代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奠基人,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早年经历和教育

吴于廑出生于浙江海盐县,自幼勤奋好学。1902年,他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科,师从著名学者章太炎、蔡元培等人。1905年,他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历史学专业。

留学日本和研究世界史

在日本留学期间,吴于廑系统学习了西方历史学理论和方法。他尤其关注世界史,认为研究世界史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现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师从日本著名历史学家白鸟库吉,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史和中外关系史。

回国任教和推进世界史学科

1912年,吴于廑学成回国,任教于上海南洋公学。1918年,他受蔡元培邀请,赴北京大学任教,担任历史系主任。在北大任教期间,吴于廑积极推动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开设了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史等课程,并编著了《世界史》教材,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世界通史》的开山之作

1922年,吴于廑出版了《世界通史》,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中文世界史著作。该书以编年体为主,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世界历史,从史前文明到20世纪初。这部著作在当时影响很大,成为中国学者研究世界史的重要参考书。

学术成就和思想贡献

吴于廑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也是一位思想家。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奠定了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基础:吴于廑率先在国内开设世界史课程,编著《世界史》教材,《世界通史》等著作,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倡导科学的历史观:吴于廑受西方历史学思想影响,主张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他反对传统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提倡以客观、实证的态度看待历史。
关注中外关系史:吴于廑意识到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性,深入研究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和西方国家的交往。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主张以世界史的视野看待中国历史。
重视历史教育:吴于廑高度重视历史教育,认为历史知识对于培养国民意识和国际视野至关重要。他积极参与北大历史系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历史学者。

晚年和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吴于廑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60年,吴于廑病逝于北京。

吴于廑是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奠基人,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开创的世界史研究传统,培养的历史学者人才,为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4-10-27


上一篇:探索风土人情的魅力:一览手抄报中的文化瑰宝

下一篇:齐世荣的世界历史观:治国平天下,重教化兴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