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于廑:显赫世家,治国良臣47


吴于廑(约1377年-1459年),字伯静,宣德庚戌进士,归安(今浙江湖州)人,明朝著名官员。出身显赫,历仕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以治国才干著称。

显赫世家

吴于廑出生于一个显赫的世家。他的父亲吴伯宗是明朝开国功臣,官至兵部尚书。祖父吴良是明初名将,曾跟随朱元璋征战四方。吴伯宗有七子,吴于廑排行第三。兄弟七人皆为进士,其中第五弟吴于谦更是明朝著名爱国将领。

仕途生涯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年仅17岁的吴于廑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历任工部主事、翰林院侍讲、左侍郎、兵部尚书等职。永乐年间,他参与纂修《永乐大典》,因功升任礼部尚书。洪熙元年(1425年),朱高炽即位,吴于廑转任吏部尚书。

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登基,吴于廑成为内阁首辅。他以治国才干著称,尤擅吏治。他在任期间,整顿吏治,严惩贪腐,使得吏治清明。同时,他主张轻徭薄赋,体恤民情。在他的治理下,明朝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辅佐三朝

吴于廑历仕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是一位少有的辅佐三朝的天子重臣。他以其治国才干和忠心耿耿赢得了君主的信任和大臣的尊敬。在宣德十年(1435年),吴于廑辞去内阁首辅一职,退居二线。但他仍受朱瞻基重用,经常被召入宫中咨询政事。

正统元年(1436年),土木堡之变爆发,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朝中一片混乱,吴于廑临危受命,辅佐皇太子朱祁钰监国。他积极筹划,调兵遣将,稳定朝局。在明英宗复位后,吴于廑继续辅佐,直到去世。

治国策略

吴于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治国能臣。他的治国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顿吏治:吴于廑十分重视吏治,他整顿官员队伍,严惩贪腐,提高官员素质,使得吏治清明。
轻徭薄赋:吴于廑主张减轻百姓负担,他减免税赋,禁止苛捐杂税,使得民生得到改善。
修明法度:吴于廑注重法制建设,他修订律法,完善刑罚制度,维护社会秩序。
重视经济:吴于廑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工商业发展,使得经济繁荣。
注重教育:吴于廑重视教育,他兴办学校,扩充生徒,提高教育水平。

历史评价

吴于廑是一位名臣贤相,他辅佐三朝天子,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治国策略和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明代史学家王世贞评价他:“于廑与于谦,明世开国功臣之裔,彬彬儒雅,而业兼文武。”

2024-11-19


上一篇:风土人情大观:探索世界文化的独特魅力

下一篇:20 世纪世界史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