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下世界史专业的存废之辩:挑战、价值与未来走向143

```html

“撤销世界史专业”这一设想,无疑是当代高等教育领域中最具争议性、也最引人深思的假想之一。它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知识经济转型以及高校资源分配压力等现实问题而浮现的讨论。在“实用主义”和“投入产出比”日益主导教育决策的背景下,探究这一提议背后的动因、可能引发的深远影响以及我们应如何应对,对于理解人文社科的价值和未来教育发展方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何“撤销世界史专业”这样的观点会在特定语境下产生。最直接的原因往往来自经济与实用性考量。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市场化,许多大学面临着严峻的财务压力,倾向于将资源集中在那些能够吸引大量学生、毕业后就业前景明朗、或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专业,如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世界史专业由于其就业路径相对不那么“直接”和“量化”,往往被一些决策者视为“成本效益比不高”的专业,招生不足、预算削减甚至面临关停的风险。

其次,全球化本身也带来了某种悖论。一方面,全球化使得理解世界各国历史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提高;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一种“去历史化”的趋势,即认为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应更关注当下与未来,历史的细节变得不那么紧要,或是被碎片化的信息流所取代。此外,一些人可能认为,随着信息爆炸,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在线资源自行学习历史,而无需专门设立一个大学专业。这种观点忽略了专业化、系统化、批判性史学训练的独特价值。

然而,若真实施“撤销世界史专业”的举措,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灾难性的,且是多维度、深层次的。

1. 历史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的沦丧:世界史专业的设立,旨在培养学生系统的史学知识、研究方法、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学生通过研读原始文献、分析不同历史学派观点、理解复杂因果关系,学会如何辨别事实、建构论证。一旦撤销,这种专业化的训练将不复存在,社会将缺乏具备严谨历史思维的人才。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缺失,更是公民社会健康运行所必需的理性精神的削弱。在一个充斥着虚假信息和片面叙述的时代,缺乏历史辨析能力将使个体更容易被操纵,社会更易陷入民粹主义或极端思潮。

2. 全球视野与文化理解力的缺失:世界史是理解多元文明、跨文化交流和全球互动的基石。它不仅教授我们西方文明的演变,也深入探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历史进程,揭示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与冲突。撤销该专业,意味着对这种全面而深入的全球视野的放弃。在日益紧密的世界村中,缺乏对不同国家和民族历史背景的理解,将导致国际合作中的误判、文化交流中的隔阂,甚至可能加剧地缘政治冲突。

3. 削弱对国家身份与民族认同的构建:尽管专业名称是“世界史”,但它绝非与国家或民族历史完全割裂。世界史专业的学习,能让学生将本国历史置于更广阔的全球背景中去理解,从而形成更包容、更具反思性的国家认同。理解本国在全球体系中的角色,认识到文明的相互影响,有助于培养开放而非狭隘的民族主义。如果只强调本国史而忽视世界史,可能导致历史观的偏颇和自大。

4. 影响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历史学是人文社科之母,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哲学、国际关系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理解现代国际冲突的根源,离不开对一战、二战乃至殖民主义历史的深入考察;分析当代经济模式,需要回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探讨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更离不开对当时社会历史情境的把握。撤销世界史专业,无异于抽掉了这些学科的“地基”,使得它们的学习和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

5. 对人类集体记忆与文化遗产的漠视:历史是人类的集体记忆,承载着无数教训、经验、智慧与情感。专业史学家的工作不仅仅是记录,更是通过研究、阐释和传播,让这些记忆得以保存和传承。如果撤销世界史专业,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培养能够专业地挖掘、整理和解释全球历史遗产的后代。这不仅是对过去的背叛,更是对未来的不负责任,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重蹈覆辙”。

面对挑战,与其彻底废止,不如深思熟虑,积极革新。世界史专业并非没有改进的空间,而是在全球化时代更应寻求转型与升级:

1. 课程内容与结构创新:世界史专业不应固守传统的编年史模式,而应更多地融入全球史、区域史、专题史、比较史等前沿范式,打破国家和文明的边界,关注跨区域的互动、比较和联系。例如,可以开设“全球化下的疾病与社会”、“气候变迁与人类文明史”、“科技革命与世界变局”等更具当代性和跨学科性的课程,吸引更广泛的学生群体。

2. 强化跨学科融合:鼓励学生修读双学位或辅修其他实用性强的专业,如国际关系、数据科学、法律、新闻传播等,使历史学背景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同时,历史学系也可以与这些专业进行深度合作,开设交叉课程,培养具备复合知识结构的人才。

3. 注重培养可转移技能:世界史专业的训练能够培养出强大的研究、分析、综合、沟通和书面表达能力,这些都是任何职业都高度重视的通用技能。专业教育应更明确地强调这些技能的培养,并指导学生如何将这些技能应用于各种职业场景。

4. 利用数字人文工具: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利用大数据、GIS、虚拟现实等工具进行历史研究和教学。例如,构建历史数据库、可视化历史变迁、模拟古代场景等,使历史学习更加生动、直观、互动,吸引更多年轻一代学生。

5. 拓展公共史学与职业发展:将专业研究与公共史学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遗产保护、媒体出版、政策咨询等领域的工作,让历史学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同时,也要加强职业发展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背景在非传统史学领域的广阔就业前景。

总而言之,“撤销世界史专业”是一个短视且危险的提议。它不仅是对一门基础学科的否定,更是对人类智慧遗产、全球文明交流和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漠视。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历史的智慧来提供参照、指引方向。与其因短期的实用主义考量而扼杀世界史专业的生命力,不如正视其面临的挑战,以开放、创新和前瞻的姿态,赋能这一古老而常新的学科,使其在全球化新纪元中焕发更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世界史专业不应被撤销,而应被重新发现、重新定义和重新投资,以培养出能够理解过去、洞察现在并塑造未来的全球公民。```

2025-11-22


上一篇:多元视角下的全球史观:解构“王梅世界史”的深度叙事

下一篇:全球视野下的大学世界史:核心考纲与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