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武陵深处的土苗风情画卷186

在湖北省西南边陲,武陵山脉的腹地深处,有一个名为来凤的秀美县城。它隶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土家族和苗族文化交织融合的独特区域。来凤,顾名思义,是“凤凰来仪”之地,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与吉祥的向往。这片土地不仅山川毓秀,更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而熠熠生辉。漫步来凤,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土苗风情画卷,每一处细节都讲述着这里人民的故事,每一次呼吸都饱含着自然与人文的醇厚。

一、地理人文的孕育:武陵山脉与多元民族

来凤县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十字路口。千百年来,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武陵山区的地理隔绝,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这些古老民族的传统习俗、语言、艺术和信仰提供了良好的保存环境。这里的山水是文化的载体,巍峨的高山、清澈的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来凤人,也塑造了他们勤劳、质朴、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

二、节庆礼俗的传承:生活的诗意与神圣

来凤的传统节庆是其风土人情的集中展现,它们是人们劳动之余的欢歌,也是维系族群认同的精神纽带。

1. 摆手舞:土家族的生命赞歌。 在来凤,提及土家族文化,首屈一指的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摆手舞”。这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起源于古代土家族的战争、狩猎和农耕生活。每逢祭祀、节日或庆典,人们便会在锣鼓声中,伴随长号、唢呐的旋律,跳起或粗犷豪迈,或活泼灵动的摆手舞。舞姿模仿生产劳动、军事操练,充满力量感和节奏感,舞步时而沉稳内敛,时而奔放跳跃,展现了土家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大摆手和小摆手各有特色,前者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后者则更注重表演的精细和情境的表达。它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土家族历史的活态记录,承载着祖先的记忆与智慧。

2. 苗族踩花山与跳香堂:神秘的祭祀与狂欢。 作为来凤的另一主体民族,苗族的节庆同样精彩。其中,“踩花山”是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集会,通常在春暖花开时节举行,旨在祭祀先祖、祈求丰收、寻找伴侣。届时,苗族青年男女身着盛装,汇聚在花山场,通过芦笙舞、歌唱、对歌等形式进行交流。而“跳香堂”则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祭祀仪式,用于驱邪祈福,通常由家族或村寨共同举行,充满原始的宗教意味和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3. 传统春节与其他节日:家乡的年味。 来凤的春节,年味浓郁而独特。家家户户杀年猪、打粑粑、熏腊肉、酿米酒,为新年储备丰盛的食材。除夕夜,围炉守岁,全家团圆,共享丰盛的年夜饭。拜年、舞龙舞狮、唱山歌等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此外,清明节的扫墓祭祖,端午节的包粽子、划龙舟(虽不普遍,但有相关习俗),以及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也都融入了当地独特的风情,成为来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仪式感。

三、舌尖上的风情:山野的馈赠与匠心

来凤的饮食文化,是其风土人情中最具诱惑力的篇章。这里的美食,带着武陵山区的粗犷与醇厚,也饱含着各民族智慧的结晶。

1. 恩施腊肉:时间的味道。 恩施腊肉是来凤乃至整个恩施州的招牌美食。每到冬季,家家户户都会宰杀肥猪,将新鲜猪肉用食盐、花椒、辣椒等香料腌制入味后,悬挂于火塘上方,经由松柏枝、橘子皮等慢火烟熏数月,直至肉色金黄油亮,香气扑鼻。这腊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无论蒸、炒、煮,都散发着独特的烟熏香味,是招待贵客、馈赠亲友的佳品。

2. 合渣与渣广椒:土家人的智慧。 “合渣”是土家族的传统菜肴,又称“懒豆腐”。将黄豆磨浆后,不滤去豆渣,直接与青菜或萝卜叶等一同煮制,口感粗犷,营养丰富,既有豆香又有菜的清甜,体现了土家族人勤俭节约、物尽其用的生活智慧。而“渣广椒”则是土家人腌制的一种特色调味品,以新鲜红辣椒与玉米面、糯米粉等混合发酵而成,酸辣开胃,无论是炒菜、下饭还是煮汤,都能增添无穷风味。

3. 恩施玉露与来凤茶:口舌生津的甘醇。 来凤地处茶叶黄金产区,与恩施玉露同属恩施富硒茶区。恩施玉露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以其独特的蒸青工艺和形似松针、色泽翠绿、汤色清澈、滋味醇厚的特点而闻名。来凤的富硒茶同样品质优良,富含人体所需的硒元素,品一口,唇齿留香,回味甘醇,是了解当地风物不可或缺的一环。

4. 其他特色小吃:地道的风味。 来凤还有许多令人垂涎的小吃,如香甜软糯的苞谷粑、热辣爽口的油茶汤、酸辣开胃的酸菜豆米汤,以及独具风味的土家油茶汤等,这些都构成了来凤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承载着浓浓的乡愁。

四、建筑艺术的魅力:吊脚楼与古寨风韵

来凤的建筑,尤其是土家族和苗族的传统民居,是其风土人情的又一张名片。它们不仅是栖身之所,更是民族文化、生活哲学和美学观念的体现。

1. 吊脚楼:山水间的独特民居。 吊脚楼是土家族和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形式。它们依山傍水而建,上半部分或一部分悬空,下用木柱支撑。这种建筑结构既能适应山区地形,防潮通风,又能防蛇虫猛兽侵扰,并在悬空部分形成“吊脚”或“半边楼”,用于堆放杂物、晾晒谷物。吊脚楼通常为木质结构,雕梁画栋,工艺精湛,与周围的山林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和谐自然的田园画卷。走进吊脚楼,可以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历史的沧桑感。

2. 古寨遗韵:历史的印记。 来凤境内散落着一些保存较为完好的土家族、苗族古寨,如百福司镇的舍米湖村等。这些古寨房屋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其间,古老的祠堂、庙宇、牌坊依然可见。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讲述着曾经土司制度下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军事防御体系。漫步古寨,仿佛穿越时空,感受那份宁静与古朴。

五、非遗瑰宝的传承:指尖的艺术与歌声的流淌

来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风土人情中最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智慧。

1. 西兰卡普:土家织锦的华章。 西兰卡普,意为“土家花铺盖”,是土家族的传统手工挑花织锦。它以棉线为经,以多色丝线、棉线或毛线为纬,通过复杂的挑织工艺,织出各种几何图案、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西兰卡普色彩艳丽,图案精美,是土家族人重要的嫁妆、礼品和艺术品,被誉为“中国民间织锦的一朵奇葩”。每一件西兰卡普都凝聚着土家妇女的巧手和心血,是其民族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表达。

2. 苗族银饰:佩戴的信仰与财富。 苗族银饰是苗族人民的独特艺术,种类繁多,造型精美,包括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等。银饰不仅是苗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民族文化、信仰和财富的象征。它承载着辟邪纳福、祈求平安的寓意,也体现了苗族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精湛的打银工艺,代代相传,将一块块璞银锤打成一件件艺术品。

3. 民间歌舞与文学:情感的表达。 来凤的民间歌舞和文学同样丰富多彩。除了摆手舞,还有原生态的山歌、劳动号子、哭嫁歌等,这些歌声或高亢激昂,或婉转悠扬,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和对生活的热爱。口传的史诗、传说、故事等,则构成了来凤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是其历史、道德和价值观的载体。

六、现代交响中的传承与发展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来凤的风土人情也面临着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年轻一代外出务工,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冲击,部分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风险;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和民众积极行动起来,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申请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文化旅游、教育普及等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

如今,来凤正努力将自身的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吸引游客亲身体验土家吊脚楼的古朴、苗族银饰的精美、摆手舞的热情,以及恩施腊肉的醇香。这些努力不仅让来凤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也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进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感受其独一无二的风土人情。

结语

来凤,这片武陵深处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多元的民族融合、丰厚的历史积淀,孕育出了丰富多彩、令人流连忘返的风土人情。从古老的摆手舞到精美的西兰卡普,从醇厚的恩施腊肉到独特的吊脚楼,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这片土地的魅力和活力。来凤的风土人情,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活态的传承,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延续,在节庆的欢歌笑语中绽放,在手工艺人的指尖上流淌。它是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等待着每一个热爱生活、追寻文化的人前来探访、体验与品味。

2025-11-10


上一篇:世界历史中的宗教:文明、冲突与变革的驱动力

下一篇:神秘之境:朝鲜地理风貌、风土人情与社会万象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