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曲阳:石雕艺术的千年传承与乡土人情的独特魅力183


在华北平原的西部边缘,太行山东麓脚下,坐落着一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县城——曲阳。这里,被誉为“中国雕刻之乡”,不仅仅是因为其精湛绝伦的石雕艺术驰名中外,更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淳朴的乡土人情世代相传,共同编织出了一幅生动而富有魅力的风情画卷。曲阳的风土人情,是石与火的淬炼、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是匠心独运的艺术传承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的体现。

石雕之魂:曲阳的文化名片与精神图腾

谈及曲阳,石雕是永远无法绕开的核心。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曲阳的灵魂,是这方水土上人们生活、劳作、思考的全部。曲阳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北魏时期,曲阳石雕因佛教的传入而迎来第一个高峰,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佛像、造像碑刻。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曲阳工匠的身影活跃在全国各地,从皇家宫殿、寺庙石窟,到寻常百姓家的庭院装饰,无不留下他们鬼斧神工的杰作。北京故宫、天安门金水桥、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乃至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有曲阳石匠的智慧与汗水凝结其中。

曲阳石雕的魅力,在于其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题材和深刻的内涵。这里的石匠们,世代与石头为伴,深谙石材的秉性。他们手中的工具,如同拥有生命一般,能将坚硬冰冷的石头化作栩栩如生的人物、活灵活现的动物、繁花似锦的植物,或是气势磅礴的山水。圆雕、浮雕、透雕、线雕等各种技法运用自如,精妙绝伦。尤以“镂空技法”和“‘神形兼备’的塑造功力”闻名遐迩。石雕题材广泛,既有传统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宗教人物,也有现代的城市雕塑、园林小品,甚至融入了西方艺术元素,展现出包容并蓄的创新精神。

石雕对于曲阳人而言,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营生。它是一种信仰,一种责任,一种家族的荣耀。每一个雕刻艺人,从学徒时期便开始磨砺心性,从选料、构思、打磨到最后的精修,每一步都倾注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他们手上的老茧、身上的石屑,是岁月的痕迹,更是艺术的勋章。这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和对艺术的虔诚之心,构成了曲阳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勤劳、坚韧、专注、创新,是活生生的“工匠精神”的典范。

历史的沉淀:千年古韵的底蕴

除了石雕,曲阳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县。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公元前200多年,西汉时期在此置县,定名“曲阳”,取“山曲之阳”之意。千百年来,曲阳一直是冀中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曲阳的另一个历史文化瑰宝便是“定窑”。北宋时期,定窑是北方白瓷的代表,与汝、官、哥、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定窑瓷器以其洁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而闻名,尤以“刻花”、“印花”装饰技艺独步天下,曾是宋朝宫廷的御用瓷器。虽然定窑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曲阳县的涧磁村、北镇村一带,但其精湛的烧制技艺和审美情趣,无疑是曲阳深厚文化底蕴的又一重要体现。

在曲阳境内,现存的古建筑群也见证了其悠久的历史。位于县城西部的北岳庙(又称大茂山庙),是祭祀恒山神的场所,始建于汉代,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重修,其雄伟的建筑格局和精美的石雕、壁画,无不彰显着古人的智慧和艺术造诣。而灵山聚龙洞等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结合,更让这片土地充满了传奇色彩。这些历史遗迹,如同无声的史书,向世人诉说着曲阳的沧桑与辉煌。

乡土风情:民间艺术与生活习俗

曲阳的乡土人情,是其历史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鲜活展现。除了石雕这一“大雅”艺术,曲阳的民间还有许多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生活习俗,共同构成了当地独特的风情。

民间艺术的瑰宝——乐罗戏: 乐罗戏是流行于曲阳及周边地区的古老剧种,被誉为“戏曲活化石”。它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民间歌舞,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乐罗戏的唱腔高亢激越,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表演粗犷豪放,又不失细腻传神。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弘扬忠孝节义。每逢节庆,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敲锣打鼓,粉墨登场,乐罗戏的唱腔便回荡在乡间,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承载着浓厚的宗族情感和社区凝聚力。

传统的节庆习俗: 和中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一样,曲阳的传统节日也充满了独特的仪式感和热闹氛围。春节是头等大事,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放鞭炮,走亲访友,互道祝福。元宵节的灯会、中秋节的团圆饭,清明节的扫墓祭祖,都沿袭着古老的习俗。而庙会则是曲阳乡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每年特定的日子,各地庙宇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除了祭祀活动,还有各种民间小吃、手工艺品、杂耍表演,吸引十里八乡的村民前来赶集、游玩,是集文化、娱乐、贸易于一体的盛会。在这些节庆中,人们感受着四季更迭,传承着家庭伦理,维系着邻里情谊。

淳朴的民风民俗: 曲阳人性格直爽、热情好客。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乡亲们都会主动伸出援手。在农村,人们依然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节奏。虽然时代变迁,但对土地的眷恋,对家庭的重视,对传统的尊重,依然是曲阳人骨子里的精神底色。在许多村落,仍可见到用当地石材建造的传统民居,它们与周边的山水、田园融为一体,展现出和谐的乡村图景。

舌尖上的曲阳:淳朴的乡野滋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曲阳的饮食文化同样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不追求奢华,而是注重原汁原味,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焖子: 作为曲阳的特色小吃,焖子是当地人日常餐桌上的常见美食。它以红薯淀粉为主要原料,经过特殊工艺熬制而成,质地Q弹,口感爽滑。通常配以蒜汁、麻酱、醋、辣椒油等多种调料凉拌食用,清爽开胃。在炎炎夏日,一盘冰凉爽口的焖子,是曲阳人解暑的佳品。

各种面食: 作为北方省份,曲阳人的主食自然以面食为主,且花样繁多。从手擀面、刀削面、莜面窝窝,到烙饼、蒸饼、炸糕,无不体现出北方人对面食制作的精巧和智慧。每一种面食,都承载着家庭的味道和妈妈的记忆。特别是农忙时节,一碗热腾腾的手擀面,配上自家种的蔬菜炒制的卤子,便是最美味的犒劳。

此外,曲阳还有许多独具风味的农家菜,如散养的土鸡、自家种植的蔬菜瓜果、以及各种粗粮制作的特色食品。这些食物,或许没有大城市的精致,但它们天然、健康,承载着土地的馈赠和劳动者的淳朴心意,是味蕾上最真切的乡愁。

人文精神:匠心传承与奋斗不息

曲阳的风土人情,最终凝结成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源于石雕艺术的千年传承,根植于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被淬炼和弘扬。

匠心精神: 曲阳的匠心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石雕艺人对技艺的极致追求上。它更是渗透到曲阳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他们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态度上。无论是农民耕作,还是商人经营,曲阳人都追求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好。这是一种对品质的执着,对专业的尊重。

坚韧不拔: 石雕是与坚硬的石头打交道的艺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曲阳人在与石头长期的对话中,也磨砺出了坚韧不拔的性格。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境,他们不轻言放弃,而是以一种默默耕耘、不断探索的精神去克服。这种坚韧,是曲阳人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内在动力。

开放创新: 虽然坚守传统,但曲阳人并非墨守成规。他们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发展中求突破。石雕艺术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理念,从传统古典到现代抽象,从东方韵味到西方风格,兼容并蓄,与时俱进。近年来,曲阳县大力发展石雕文化产业,将其与旅游、创意设计相结合,让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这体现了曲阳人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总结而言,曲阳的风土人情,是一部由石头、历史、歌声、美食和坚韧精神共同书写的史诗。它既有“雕刻之乡”的艺术高度,也有“定窑故里”的历史厚重;既有乐罗戏的乡土风韵,也有焖子的朴实美味;更有人们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匠心与奋斗精神。走进曲阳,你不仅能领略到鬼斧神工的石雕艺术,更能感受到这方水土上人们的热情与淳朴,体验到一种与快节奏现代生活迥异的宁静与美好。曲阳,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讲述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2025-11-04


上一篇:世界史的静默回响:以低调之姿洞察人类文明的深层逻辑

下一篇:肇源风物人情:从楹联艺术看松花江畔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