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的时代划分:理解人类文明进程的演进与挑战87


世界历史的断限,即对其进行时代划分或分期,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理解人类文明进程复杂性的重要工具。这种划分旨在将漫长的人类历史切割成若干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阶段,以便于识别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显著特征、重大转折点及其演进规律。然而,历史断限并非单一而客观的真理,它深受史学思潮、研究视角乃至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充满了争议与多元解释。本文将深入探讨世界史传统断限方式、新兴视角、面临的挑战以及其背后的原则。

一、传统的世界史断限模式:以欧洲为中心的视角

长期以来,尤其是受欧洲启蒙运动和19世纪历史学发展的影响,世界历史的传统断限模式往往以欧洲历史进程为主要参照系,将人类文明史大致划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和“当代史”四个阶段。尽管这种模式在教学和研究中广为流传,但其欧洲中心主义的倾向也日益受到批判。

1. 上古史(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476年)


时间范围:通常从人类文明的曙光,即文字、城市、国家等要素的出现(如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文明)算起,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为终点。

主要特征:

文明起源:大河流域文明的兴起,早期国家的形成,灌溉农业的发展。
早期帝国:如古埃及、赫梯、亚述、波斯、马其顿、罗马等帝国的兴衰。
轴心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几乎同时涌现出对人类精神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思想家,如古希腊的哲学家、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和老子等。
社会结构:奴隶制度在部分地区盛行,贵族与平民的阶级分化明显。
文化艺术:早期宗教、神话、文字、建筑和雕塑艺术高度发展。

2. 中古史(公元476年—1500年左右)


时间范围: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为结束标志。在西方史学中,这一时期常被称为“中世纪”。

主要特征:

欧洲:封建制度确立,基督教势力强大,庄园经济盛行,城市逐渐兴起,拜占庭帝国和查理曼帝国兴衰。
伊斯兰世界:阿拉伯帝国崛起并扩张,伊斯兰文明在科学、哲学、艺术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
亚洲:中国隋唐宋元明时期达到文明高峰,日本、朝鲜半岛等受中华文化辐射,印度次大陆王朝更迭,东南亚文明发展。
美洲:玛雅、阿兹特克、印加等前哥伦布文明繁荣发展。
全球联系: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网络发展,但各大陆之间仍相对独立。

3. 近代史(1500年左右—1914年/1945年)


时间范围: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有多种说法。有以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爆发为终点,也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结束为终点。

主要特征:

全球联系:新航路开辟,全球性贸易网络形成,各地文明开始深度互动与冲突。
政治变革:民族国家兴起,资产阶级革命(如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民主思想传播,殖民扩张与帝国主义。
经济变革:两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飞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发展,世界市场形成。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学革命,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成为主流。
社会结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主要社会力量,城市化进程加速。

4. 当代史(1914年/1945年—至今)


时间范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主要特征:

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全球性冲突。
冷战格局:美苏两极对峙,意识形态斗争,核武器威胁。
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等),深刻改变人类生活。
全球化:经济、政治、文化日益互联互通,跨国公司、国际组织作用增强。
地缘政治:殖民体系瓦解,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多极化趋势发展。
全球挑战:环境问题、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贫富差距、地区冲突等。

二、非西方中心或批判性断限视角

随着全球史、区域史研究的深入以及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兴起,传统以欧洲为中心的断限模式日益受到挑战。学者们开始探索更具普适性或多元性的断限方式。

1. 马克思主义史学断限


马克思主义史学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核心,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不同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或原始共产主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以及最终的共产主义社会)。这种断限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和阶级斗争的动力,具有全球普适性,但其阶段划分的刚性也受到一些批评,认为它无法完全涵盖不同文明独特的演进轨迹。

2. “大历史”(Big History)断限


“大历史”将宇宙演化、地球形成、生命起源与人类历史融为一体,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将历史划分为一系列“门槛”(Thresholds),每个门槛代表着复杂性的显著增加。例如,第一道门槛是宇宙的诞生,第八道门槛是农业革命,第九道门槛是工业革命。这种宏大叙事超越了传统史学的范畴,试图在科学背景下理解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演化。

3. 全球史视角下的断限


全球史强调跨区域、跨文明的互动与联系,寻求超越单一文明叙事的全球性历史进程。在全球史视野下,一些学者提出以全球性联系的强度和性质为标准进行断限,例如:

古代全球化(公元前3500年—公元500年):主要指通过贸易、战争、移民等形成的区域性互动网络。
早期全球化(公元500年—1500年):亚欧大陆长距离贸易和文化交流显著增强,如丝绸之路、伊斯兰文明扩张。
近代早期全球化(1500年—1800年):新航路开辟,大西洋贸易体系形成,全球性联系初步建立。
现代全球化(1800年—至今):工业革命推动交通通讯发展,民族国家体系确立,世界市场和全球性政治经济体系形成。

这种断限方式着眼于全球互动网络的演变,试图摆脱欧洲中心论的束缚。

三、世界史断限的挑战与原则

无论采取何种断限方式,历史学家在实践中都面临诸多挑战,并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1. 面临的挑战



欧洲中心主义:传统断限以欧洲历史事件为主要标志,难以公平地衡量其他文明的进程。
连续性与断裂性: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为地划定明确的断裂点,有时会忽视历史的连续性。
地域差异性:一个地区的重大事件(如罗马帝国灭亡)对其他地区可能影响甚微,导致断限的普适性不足。
主观性与解释性:断限的标准并非绝对客观,而是史学家根据其研究目的和理论框架所作出的选择和解释。
过度简化:历史分期往往是抽象和概括性的,容易掩盖具体历史情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2. 断限的基本原则与标准



关键转折点:选择那些引发社会结构、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文化思想等发生根本性变革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时期。
系统性变迁:一个时期的结束和另一个时期的开始,应以多维度(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的系统性变革为标志,而非单一因素。
普适性与代表性:在进行世界史断限时,应尽量选择对全球或多数文明区域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事件或趋势。
研究目的导向:不同的研究目的可能需要不同的断限方式。例如,研究经济史可能侧重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研究思想史则可能关注哲学流派的演变。
理论自觉:史学家在进行断限时,应明确所依据的理论框架和价值观,并对其潜在的偏见保持警惕。

四、结论

世界历史的断限是历史学家的重要工具,它帮助我们理清人类文明的脉络,识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传统的断限模式虽有其便利性,但其欧洲中心主义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随着全球史观的兴起和跨学科研究的深入,新的、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断限视角正在不断涌现,例如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历史以及以全球互动为核心的断限方式。这些不同的尝试共同构成了历史学丰富多元的研究图景。

最终,历史断限并非要提供一个僵化的、一劳永逸的答案,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被审视和修正的智力建构。它鼓励我们持续反思历史的进程,挑战既有的认知,并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全面、公正和深入的世界史叙事。

2025-10-30


上一篇:扬州:运河古韵与园林诗画中的风土人情地理全解析

下一篇:风土人情深度实践:文化理解与在地体验的综合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