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深处滦水之畔:承德宽城风土人情与民俗文化探秘40


在燕山山脉的腹地,滦河之畔,坐落着一片钟灵毓秀之地——承德宽城满族自治县。这里不仅是河北省承德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方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民族风情的宝地。宽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形成了兼具燕赵慷慨、关东豪迈与满族风情的多元文化格局。探秘宽城的风土人情,如同翻阅一部活态的史书,能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历史与现代的交织变迁。

宽城满族自治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山脉东段,东与秦皇岛市接壤,南与唐山市为邻,北靠辽宁省,西连承德市隆化县、承德县。这种独特的地理坐标,使其自古便是沟通华北与东北的要冲之地,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前沿。县域内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滦河及其支流穿境而过,滋养着这片土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不仅赋予了宽城秀美的风光,也塑造了当地人民勤劳、朴实、坚韧的性格底色。

宽城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秦汉时期属右北平郡,唐朝时为契丹族活动区域,辽金时期设营州、兴州,元明时期属大宁路,清朝设承德府,宽城属其管辖。特别是清朝时期,由于承德避暑山庄作为清帝夏季理政和避暑的行宫,宽城作为京畿屏障和物产供应地,地位愈发凸显。满族作为清朝的统治民族,其文化在宽城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与汉族文化长期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一、民族融合与生活习俗

宽城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以汉族和满族为主。自清代以来,满汉两族在这里和睦相处,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这种长期而深入的民族融合,使得宽城的风土人情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色。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满族习俗已逐渐与汉族习俗趋同,但一些独特的民族印记依然清晰可见。

例如,在语言方面,虽然普通话和本地汉语方言占据主导,但在一些老年满族居民中,偶尔还能听到满语的零星词汇,尤其是在特定节庆或家族聚会时,这种文化记忆尤为珍贵。在饮食方面,满族传统食物如“饽饽”、“粘豆包”、“萨其马”等,已成为当地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各族人民喜爱。此外,满族人热情好客的传统,也深深融入了宽城人的待客之道,家中有客,必好酒好菜热情款待。

在婚嫁习俗上,虽然现代婚礼已是主流,但传统满族婚礼中一些象征吉祥、喜庆的环节,如“踩斗”、“抢帽子”、“弓箭射轿”等,在一些乡村地区仍有保留,或以简化形式出现,成为婚礼的点睛之笔。丧葬习俗则多遵循汉族传统,注重孝道和家族的维系。

二、独具魅力的民俗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宽城的民俗艺术是其风土人情中最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其中,宽城背杆和宽城皮影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宽城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宽城背杆:这项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集杂技、舞蹈、造型艺术于一体,起源于明清时期,是宽城民间社火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演形式是:由一人身背铁质或木质的“杆子”,杆上巧妙固定着各种人物造型,这些造型多取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戏曲人物。表演者背负重物,伴随着锣鼓喧天的乐曲,在街头巷尾巡游,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杆上的人物造型生动,杆下表演者步伐稳健,两者合为一体,远观如神话人物凌空飞舞,近看则见表演者精湛的技艺和强大的体魄。背杆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宽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每逢春节、元宵等重大节日,背杆表演总能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引得万人空巷。

宽城皮影戏:作为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宽城皮影戏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优美的唱腔和生动的故事内容而著称。宽城皮影的制作,从选料、雕刻、上色到缀接,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艺人的匠心。影人造型精美,线条流畅,色彩艳丽。表演时,艺人们在幕后操纵影人,用地方方言唱腔演绎经典故事,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光影交错间,一幕幕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便跃然于白幕之上。宽城皮影戏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是承载历史、传播道德、教育后代的艺术形式,它在当地民众心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此外,宽城还有丰富的民间音乐、剪纸、泥塑等艺术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宽城多姿多彩的民俗艺术画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宽城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三、独特的农耕文化与地方美食

宽城地处山区,农耕文化特色鲜明。当地盛产板栗、核桃、苹果、梨等干鲜果品,以及玉米、谷子、黍子等杂粮。其中,宽城板栗以其个大、味甜、糯性强而闻名全国,是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宽城农业的一张靓丽名片。世代相传的农耕智慧,如梯田开垦、水利灌溉、节气农事等,都体现了宽城人民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存哲学。

在美食方面,宽城菜肴既有北方农家菜的粗犷实在,又融入了满族饮食的精细与特色。以下是宽城美食的几个代表:
饹馇:这是一种用绿豆面制作而成的特色小吃,口感滑嫩,可炒、可炸、可炖汤。最经典的吃法是“炒饹馇”,搭配肉片、蔬菜等一同爆炒,香气扑鼻,是当地人招待亲友的必有菜品。
八大碗:这是源自满族的传统宴席,由八道主菜组成,包括白肉血肠、炖排骨、烩丸子、烧肉等。菜品丰盛,味道浓郁,体现了北方民族大碗吃肉、大口喝酒的豪迈。在宽城的乡村宴席上,八大碗依然是重要的待客之道。
宽城板栗系列食品:除了生食或糖炒板栗外,宽城人还善于将板栗融入日常菜肴,如板栗炖鸡、板栗烧肉、板栗粥等,充分发挥板栗的香甜软糯。
杂粮主食:由于地处山区,玉米面、高粱米、小米等粗粮是宽城人餐桌上的常客。贴饼子、窝头、菜团子、粘豆包等,不仅口感独特,也富含营养,是宽城农家饮食的真实写照。
山野菜与野味:宽城山区植被丰富,春季各种山野菜如荠菜、苦菜、蕨菜等,以及秋季的各种野生菌,都是当地人餐桌上的美味。农家自制的熏肉、腌菜等,也展现了宽城人利用有限资源创造美味的智慧。

四、节庆习俗与社会风貌

宽城的节庆习俗丰富多彩,是维系社区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春节:是宽城最隆重、最具年味的节日。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备年货,除夕夜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拜年,串亲访友。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耍背杆、放烟花等社火表演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颁金节:作为满族重要的传统节日,虽然在宽城已不再像历史上那样盛大,但在一些满族聚居的村落和社区,仍会举行小型的庆祝活动,缅怀先祖,传承民族精神。
其他传统节日:清明节扫墓祭祖、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滦河沿岸)、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习俗,都在宽城得到很好的保留和传承。

宽城人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在乡村,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每逢红白喜事,全村人都会主动伸出援手。这种浓厚的乡土情怀和集体意识,是宽城社会风貌的重要特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宽城也在积极推动旅游业,以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着八方来客,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的魅力。

五、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除了丰富的人文风情,宽城还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境内有板厂峪、潘家口水库、都山、塞外蟠龙湖等著名景点。板厂峪景区以长城文化和明清古堡闻名,是了解宽城边塞历史的窗口;潘家口水库湖光山色,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这些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共同构成了宽城独特的地理画卷。

总结:

承德宽城的风土人情是一幅由历史、地理、民族、艺术和生活共同绘制的绚丽画卷。它既有燕赵大地的雄浑,又有滦河之畔的温婉;既有满族文化的底蕴,又有汉族习俗的融合。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故事,每一位宽城人都热情好客。宽城背杆的力与美,皮影戏的声与影,板栗的香甜,农家的淳朴,共同构筑了宽城独特的文化标识。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宽城人民依然坚守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让这片燕山深处的土地焕发出永恒的魅力,等待着更多人的探访与发现。

2025-10-21


下一篇:高考世界史:视频学习策略、核心考点与高分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