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灌溉系统**278


历史

都江堰灌溉系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由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在战国时期,蜀地的水利灌溉事业极为落后,岷江水患频繁,影响农业生产。李冰和其子李二郎吸取当地先民的治水经验,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因地制宜地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水患和灌溉问题,并使之成为“天府之国”的源头。

结构

都江堰灌溉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都江堰引水口:位于岷江上游,是一个分水工程,将岷江一分为二,左边的内江(又称宝瓶口)引入成都平原,右边的外江继续流向青衣江。
鱼嘴分水堤:位于内江入口处,形似鱼嘴,作用是将水流均匀地分配到两条岔流中,从而避免内江流量过大造成水患。
飞沙堰溢洪道:位于鱼嘴分水堤旁,其作用是排放内江多余的水量,防止成都平原被淹没。

原理

都江堰灌溉系统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利用了岷江水势的特性,用物理方法来解决水患和灌溉问题。
分流削峰:通过都江堰引水口,将岷江一分为二,将洪水的一部分分流到外江,减少内江流量,从而降低水患风险。
主动引水:通过鱼嘴分水堤,将岷江水均匀地引入成都平原,解决灌溉问题。
自动调节:飞沙堰溢洪道的作用是排放多余的水量,当内江水位过高时,溢洪道自动打开,排放洪水,保持内江水位稳定。

影响

都江堰灌溉系统的修建对成都平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水患控制:有效控制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免受洪水侵袭。
灌溉保障:提供了可靠的灌溉水源,保证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
经济繁荣:灌溉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成都地区的经济繁荣。
文化传承:都江堰灌溉系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誉为“天府之国的源头”。

世界遗产

2000年,都江堰灌溉系统因其突出的普遍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

现状

今天,都江堰灌溉系统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一项活的灌溉工程,继续为成都平原提供灌溉用水,支撑着当地农业的发展。

2024-11-06


上一篇:过春节的传统习俗趣事:新春佳节的趣闻轶事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与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