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里的传统习俗:传承与共庆178


重阳节,又称“九九重阳节”或“登高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农历九月初九庆祝。这一天,人们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食重阳糕、插茱萸、放纸鸢等习俗,寓意着祈福、吉祥、延年益寿。

登高

重阳节登高是传统习俗之一,源于战国时期的黄帝 登仙。相传,黄帝即位后,于九月初九日率领群臣登高祭天。汉代崔寔《四民月令》中也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陵高处。”登高寄托着人们祈福避灾、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

赏菊

菊花是重阳节的象征,寓意着高洁、长寿。重阳节期间,人们赏菊花、插菊花,以示对菊花的喜爱和对重阳节的重视。《唐诗纪事》中记载,唐代诗人王维曾写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反映了重阳节赏菊、登高的习俗以及亲朋好友思念团聚的情感。

饮菊花酒

重阳节饮菊花酒是流传已久的习俗。菊花酒有清热解毒、延年益寿的功效。早在东晋时期,陶渊明就有“九日闲暇,与亲朋之远近,携手登高,遥望故乡,聊共饮吾菊花酒”的诗句。重阳节饮菊花酒寄托着人们延年益寿、健康长寿的祈愿。

食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或“菊糕”,是重阳节的传统美食。重阳糕以糯米粉为主料,加入菊花、红枣等食材,蒸制而成。重阳糕象征着吉祥如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清嘉录》中记载:“重九日,市中卖糕,黄色者名‘重阳糕’。”

插茱萸

重阳节插茱萸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习俗。《本草纲目》中记载,茱萸有“辟邪”的作用。古人认为,重阳节时佩戴茱萸可以避灾邪,祈求健康平安。汉代东方朔曾作《九歌》:“临风叹茱萸,披襟祝长寿。”重阳节插茱萸寓意着祈福健康、万邪不侵。

放纸鸢

重阳节放纸鸢也是传统的习俗之一。纸鸢又称“风筝”,寄托着人们祈福、升迁的愿望。重阳节风高气爽,放纸鸢寓意着步步高升、前程似锦。宋代诗人王令《送紫金萧公作郡九日》中写道:“登高怀远方,千里已飞鸢。”重阳节放纸鸢传递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祝福。

其他习俗

除了上述习俗外,重阳节还有其他传统习俗,如敬老爱老、祭祖扫墓、采茱萸、晒太阳、挂羊角灯等。这些习俗都表达了人们对长辈的尊重、对祖先的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阳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儿女对健康长寿、吉祥如意的美好追求。

传承与共庆

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民族文化和精神。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重阳节的习俗也在不断传承和创新。人们通过举办登高比赛、菊花展览、重阳糕品鉴会等活动,弘扬重阳文化,缅怀传统。同时,重阳节也成为弘扬孝道、敬老爱老的节日。人们通过探望慰问老人、组织老年人联谊会等活动,表达对老人的关心和关爱。重阳节的传承与共庆,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也传递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关爱他人的传统美德。

2024-11-05


上一篇:寒食节: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贯穿大江南北

下一篇: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探索人类非凡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