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屹立于西藏之巅的佛教圣地175


布达拉宫,是一座巍峨壮丽的宫殿建筑群,坐落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红山之上。它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松赞干布时期,历经各个朝代的不断扩建和修缮,形成了如今宏伟的规模。布达拉宫不仅是西藏政教合一的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朝圣和参观。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布达拉宫地处拉萨市中心,红山之上,海拔3700多米,俯瞰拉萨全城,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这座宫殿最初由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于公元637年修建,当时称为“布达拉”。“布达拉”在梵语中意为“观世音菩萨住的地方”。

公元8世纪,唐蕃和亲后,赤尊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带来了佛教经典和佛像。尺带珠丹在布达拉宫修建了大昭寺,供奉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此后,历代吐蕃赞普不断扩建布达拉宫,使其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中心。建筑特色

布达拉宫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由白宫、红宫和外界建筑三部分组成。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冬宫,俗称“颇章”。红宫是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金银财宝库,俗称“直贡”。外界建筑包括僧舍、官衙等建筑。

白宫和红宫的主体建筑为朝南殿宇,共有13层,高117米,宽360米。白宫外墙涂有白色,红宫外墙涂有红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宫内共有1000多间房间,分为佛殿、经堂、寝宫、议事厅等。其中,最著名的佛殿是大乘经堂、药师殿、度母殿、曼扎拉殿等。

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藏式、汉式和尼泊尔式等多种元素。宫内装饰精美,壁画、唐卡、瓷器、金银器等文物珍藏丰富,是藏族文化的瑰宝。宗教意义

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圣地。自公元7世纪以来,一直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和西藏政教合一的中心。每年,成千上万的藏族民众和佛教徒来到布达拉宫朝圣和转经,祈求平安和吉祥。

位于红宫內的达赖喇嘛灵塔殿,供奉着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其中最著名的有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灵塔殿内还收藏着大量金银珠宝、法器和唐卡等珍贵文物。文化遗产价值

布达拉宫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布达拉宫作为西藏政教合一的标志,见证了藏族人民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它的建筑艺术、宗教意义和文物珍藏,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布达拉宫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于西藏之巅,是西藏人民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瑰宝。它不仅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2024-11-04


上一篇:传统习俗起源的历史演变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 纲要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