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清明传统习俗与诗文之韵13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的行人也变得熙熙攘攘。对于宁波人来说,清明不仅是一个祭祀先人的节日,更是一个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习俗和诗文盛宴。

一、踏青寻春,亲近自然

清明时节,正是踏青寻春的好时节。宁波人有句俗语:“清明不踏青,等于一年白过春。”宁波有着多姿多彩的踏青去处,如灵芝山、天童寺、四明山等。踏青时,人们一边欣赏沿途美景,一边吟诵诗词歌赋,将踏青赏春与吟诗作赋融为一体。

二、祭奠先祖,寄托哀思

清明节也是一个祭奠先祖的节日。宁波人十分重视清明祭祖,每到这一天,都会带上纸钱、香烛、贡品等祭品,到祖坟前祭拜。祭拜时,人们会焚纸钱、烧香,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同时,人们也会在祖坟前诵读祭文,表达后世的孝心和对先人的追思。

三、插柳戴艾,驱邪保平安

在宁波,插柳戴艾也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会将柳条插在门楣、窗台上,以驱除邪气,保佑平安。艾草则被认为有辟邪的功能,人们会佩戴艾草制成的香囊或艾叶浴,以期达到驱邪避疫的目的。

四、清明诗文,吟唱情怀

清明节自古以来就与诗词歌赋结下了不解之缘。宁波文人墨客也留下众多吟咏清明的佳作,这些诗文既抒发了对先人的哀思,也表达了踏青寻春的喜悦,以及寄希望于未来的美好寓意。

1.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 王安石《虞美人》


清明雨后随风放纸鸢,

田野上放牧的羊群撒欢游嬉。

牛背村童理着牧童笛,

牧歌声声飘入山涧水溪。

3.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江南寒食近清明,

野草青青墓上生。

纷纷陌路身,

残泪点斑斑。

4. 陆游《春游》


春游未晚先春雨,

一半韶光已蹉跎。

老去光阴能几许,

莫负青春趁早行。

5. 俞伯牙《清明》


又是清明雨纷纷,

路边杨柳拂面新。

遥寄哀思寄先祖,

纸灰飞扬影依稀。

这些诗文或哀婉悲戚,或喜悦欢快,或寄托希望,为宁波的清明习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品尝青团,美味寄哀思

青团是宁波清明期间的特色美食,以糯米粉制成,内馅有豆沙、芝麻、咸菜等多种口味。相传,青团的由来与先人祭祀有关。人们将坟头上长出的野艾草采来捣碎,与糯米粉团在一起,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今,青团已成为宁波清明节必吃的美味佳肴,既饱含了对先人的追思,又传递了春天的气息。

结语

清明习俗和诗文是宁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寄托着人们的哀思、喜悦和希望。宁波人通过这些传统习俗和诗文,传承着祖先的文化,缅怀先人,祈福平安,迎接春天的到来。

2024-11-01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

下一篇:世界文化遗产币:探索历史与文化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