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间的趣俗民风168



四川盆地孕育了巴蜀文化,流传着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既保留了古蜀风情,又融入了巴山楚水的气息,汇聚成独具特色的四川民俗文化。这些习俗诙谐幽默,趣味盎然,彰显出四川人豁达乐观、热情好客的性格。

走油泼面会

每年正月初四,绵阳一带的百姓都会举行“油泼面会”。家家户户都准备一碗油泼面,用红纸包好,放置于门前。上街行人只要说一句“请我吃碗油泼面”,主人家便会热情地将面端出,并说“出门在外,不收分文”。这一习俗旨在祈求吉祥如意,广结善缘。

剪“好子”

春节期间,四川各地都有剪“好子”的习俗。所谓“好子”,是用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如鸳鸯、娃娃、花卉等,贴在门窗上或衣物上,寓意着“福到”和“百子千孙”。这一习俗体现了四川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吃“福圆”

元宵节时,四川人有吃“福圆”的传统。“福圆”是用糯米粉搓圆煮熟后,裹上芝麻或花生碎的甜点,寓意着团圆幸福。这一习俗寄托了人们对家庭美满、事业圆满的美好愿望。

“龙抬头”剃头

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传说中的“龙抬头”之日。四川人认为,这一天剃头能够带来好运,寓意着“龙抬头,精神抖”。因此,每到这一天,理发店都会人满为患,人们争先恐后地剃头,祈求平安吉祥。

“鬼节”送“子孙包”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民间传说中的“鬼节”。四川人会在这一天制作“子孙包”,用艾叶、糯米、红豆等制成三角形的粽子,并在上面插上竹叶或艾叶,寓意着驱邪避害、保佑子孙平安。这一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已逝亲人的思念和对后代的祝福。

“端午”斗草

端午节时,四川人有斗草的习俗。人们会采摘各种野草,如艾草、菖蒲、兰草等,用草叶对打,直到一方的草叶断裂为止。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军事训练,寓示着强身健体、勇敢无畏。同时,斗草也体现了四川人热爱自然的性格。

“七夕”吃巧巧果

七夕节是传统的情人节。四川人会在这一天制作“巧巧果”,用糯米粉、红糖、芝麻等材料炸制成菱形的甜点,寓意着巧手如意、姻缘美满。相传,吃“巧巧果”会让女子心灵手巧,嫁得如意郎君。

“中秋”赏“火龙”

中秋节时,四川省乐山一带的百姓会举行“火龙”表演。人们用竹篾和油纸扎制成一条长龙,在龙身内装满蜡烛,晚上点燃后,蜿蜒游走在街头巷尾,场面壮观,寓意着祛灾迎祥、五谷丰登。这一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四川流传广泛。

“腊八”喝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八日是“腊八节”。四川人会在这一天煮腊八粥,用糯米、红豆、绿豆、莲子等多种食材熬制而成,寓意着五谷丰登、福寿安康。这一习俗源于佛教,后来逐渐成为四川民间重要的节庆活动。

“小年”打扫卫生

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是“小年”。四川人会在这一天进行大扫除,彻底清理屋内外的卫生,寓意着除旧迎新、辞旧迎祥。这一习俗体现了四川人的勤劳和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过年”放“花炮”

春节期间,四川人有放“花炮”的传统。人们会购买各种样式的烟花爆竹,在除夕夜和初一早上燃放。绚丽的烟花点亮夜空,寓意着驱邪避害、迎福纳祥。这一习俗表达了四川人对新年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元宵”猜灯谜

元宵节时,四川各地的公园、庙会等场所都会悬挂灯笼,举办猜灯谜活动。人们围着灯笼,绞尽脑汁地解谜,其乐无穷。这一习俗既能启迪智慧,又能增添节日气氛,深受四川人的喜爱。

“清明”吃青团

清明节前后,四川人会制作青团,用艾草汁揉入糯米粉中,包入豆沙或菜籽油等馅料,蒸熟后食用。青团色泽翠绿,寓意着生机勃勃、万物复苏。这一习俗表达了四川人对春天的眷恋和对先人的缅怀。

“端午”吃粽子

端午节是四川人的重要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用糯米、粽叶等材料制作成各种形状的粽子,寓意着团圆美满、五谷丰登。四川粽子种类丰富,有甜咸之分,体现了四川人的饮食多元性。

“中秋”吃月饼

中秋节时,四川人会制作月饼,用面粉、糖、油脂等制成饼皮,包入莲蓉、豆沙等馅料,烘烤而成。四川月饼皮酥馅香,种类繁多,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美食。这一习俗表达了四川人对团圆美满的渴望和对中秋佳节的庆祝。

结语

四川民间趣俗民风丰富多彩,既反映了四川文化的悠久历史,又展现了四川人的豁达乐观和热情好客。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四川文化中的瑰宝,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和情趣。

2024-11-15


上一篇:青岛:世界文化遗产之城

下一篇:中国传统习俗:深入了解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