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海丝起点与文化融汇的瑰宝259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有一座古老的城市,它在千年之前便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这座城市,便是福建泉州。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之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这一称号不仅是对泉州历史地位的最高肯定,更是向全世界揭示了一个在宋元时期繁荣昌盛、多元共融的东方大港,它见证了人类早期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画卷。


泉州,古称“刺桐城”,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开放的政策以及发达的造船与航海技术,在公元10至14世纪(宋元时期)达到了其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泉州成为连接中国与亚洲、非洲乃至欧洲的经济、文化和宗教交流中心。阿拉伯、波斯、印度、东南亚等地的商贾、传教士、学者纷至沓来,带来了异域的商品、技术、信仰和思想,也带走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和文化。这座城市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们,共同书写着一段多元文化交织、商业贸易繁荣的传奇。

千年古港的崛起:宋元泉州的辉煌时代


泉州在宋元时期的崛起并非偶然。它拥有天然的深水港湾,背靠富饶的闽南平原,且交通便利。唐代晚期,泉州已是重要港口,但真正使其名扬天下的是宋朝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北宋时期,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征收关税,为外国商人提供便利和保护,使得泉州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市舶司的设立,不仅是经济管理机构,更是国家层面开放政策的具体体现,它确保了海外贸易的规范化和持续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巨大的远洋货船“福船”驰骋四海,载重能力强,抗风浪性能优越,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海图、测水尺等航海工具,使得远距离航行成为可能。这些技术上的突破,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商船的竞争力,也保障了海上贸易的规模和安全。泉州港口昼夜不息,桅杆林立,商船往来穿梭,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盛景象。来自世界各地的香料、珠宝、药材、奇珍异宝汇聚于此,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则由此运往全球。这种互通有无的贸易模式,不仅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也加速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世界遗产的构成:22处代表性遗产点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共包含了22处代表性遗产点,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宏大主题的物质载体,分别从行政管理、生产贸易、交通设施、多元文化交流、城市功能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了泉州作为世界级商贸中心的独特价值。这些遗产点散布在泉州市区及周边区域,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印记。

一、保障体系与行政管理类:



* 市舶司遗址:这是宋元时期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机构,遗址发掘出的宋代官署建筑基址,直接证明了政府对海上贸易的重视和有效管理,是泉州作为世界级港口的重要制度保障。
* 德济门遗址:作为泉州城南的重要城门,连接着城市与港口,是见证宋元时期泉州城市扩张和管理的重要实物证据。遗址出土的石刻构件和建筑基址,反映了当时城市规划和建筑工艺的水平。

二、生产与贸易类:



* 清净寺: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阿拉伯式清真寺,始建于北宋,是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交流的实证。它不仅是穆斯林商人和居民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他们在此定居、经商的象征,体现了泉州文化的包容性。
* 伊斯兰教圣墓:位于灵山南麓,安葬着来华传教的穆斯林先贤,是泉州伊斯兰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见证。
* 草庵:位于晋江市,是中国唯一仅存的摩尼教寺庙遗址,其世界仅有的摩尼光佛造像,彰显了泉州在宗教信仰上的极致多元和包容,是研究摩尼教传播史的珍贵史料。
* 开元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唐,其宏伟的建筑群、东塔和西塔(镇国塔、仁寿塔)精美的浮雕,以及寺内发现的古印度教石刻(“婆罗门教石柱”)等,都反映了佛教在泉州的兴盛以及与异域文化的交流融合。
* 文庙与孔子文化城:作为儒家文化的传播中心,其规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也为南来北往的商贾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融入中国文化的平台。
* 老君岩造像:位于清源山,是宋代道教石刻艺术的代表,高达5.63米的天然花岗岩雕刻,展现了道教在泉州地区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力。
* 九日山祈风石刻:位于晋江市,是古代航海祭祀文化的遗存,记录了宋代泉州市舶司官员为海外贸易船只祈求顺风的场景,反映了官方对海上贸易的重视,以及当时人们对海洋的敬畏与依赖。
* 洛阳桥:北宋时期兴建的跨海大桥,是世界桥梁史上的杰作,采用“筏型基础”等先进工艺,不仅便利了交通,也保障了港口腹地的物资运输,是泉州港口经济繁荣的重要基础设施。
* 安平桥: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其独特的设计和宏伟的规模,同样是泉州发达的交通网络和高超建筑技艺的体现。
* 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和美山码头:这些沿海码头遗址,是泉州港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宋元时期泉州港口吞吐量巨大、繁忙景象。特别是石湖码头,拥有罕见的“L”形泊位,显示了当时港口建设的先进水平。
* 六胜塔:位于石狮市,是一座典型的宋代石塔,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第一灯塔”,它不仅是航标,也是古人对海洋征服的象征,指引着无数船只安全进出泉州港。
* 万寿塔:位于泉州湾入海口处,与六胜塔隔海相望,同样作为航标,其精美的建筑艺术也代表了宋代建筑的高超技艺。
* 真武庙:位于泉州湾畔,是祭祀真武大帝的道教庙宇,与九日山祈风石刻一起,构成了泉州海洋祭祀信仰体系的重要部分,寄托了航海者对平安归来的美好愿望。
* 南外宗正司遗址:宋代安置皇室宗亲的机构,其存在反映了泉州作为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对皇室的吸引力,也间接体现了其繁荣的景象。
* 天后宫:祭祀妈祖的庙宇,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后宫的兴盛,反映了泉州渔民和海商对海神的普遍崇拜和对航海安全的祈求。
* 磁灶窑址群、德化窑址群:这些窑址是宋元时期泉州瓷器生产的中心,出产的陶瓷远销海外,是海上贸易的重要商品,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
* 府文庙:泉州府学所在地,是宋元时期泉州儒家文化教育的最高学府。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生


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文化的多元共生。在宋元时期,泉州不仅是商品集散地,更是不同文明交流碰撞、和谐共处的典范。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印度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在此和平共存,各有其礼拜场所和信众群体。清净寺的宏伟、草庵的独特、开元寺中融合的婆罗门教石刻,以及九日山上的祈风石刻所展现的多元信仰,无不印证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包容力。


这种文化多元性,不仅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更渗透到泉州人民的日常生活、建筑风格、艺术创作乃至语言习俗中。外来商人在泉州安家落户,与当地居民通婚,形成了许多带有异域血统和文化背景的家族。他们的后裔不仅继承了祖先的商业智慧,也将各自的文化基因融入了泉州这片土地。泉州的建筑中可以看到阿拉伯风格的拱券,雕刻艺术中融入了波斯和印度的元素,甚至一些方言词汇也带有外来语的痕迹。这种深度融合,使得泉州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海丝文化”,成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样本。

泉州世界遗产的深远意义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成功申遗,具有多方面的深远意义。


首先,它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关于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空白。过去,人们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往往侧重于陆地文明,而泉州则以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了中国在海洋文明发展史上的卓越贡献和领先地位。它展现了一个开放、自信、与世界紧密相连的中国形象。


其次,它为全球化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范本。泉州在宋元时期的繁荣,可以被视为早期全球化的一个缩影。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和文化交流而汇聚一堂,共同构建了一个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全球贸易网络。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今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意义。


再者,它极大地提升了泉州作为文化名城的国际影响力。世界遗产的称号,让更多人关注泉州,了解其历史文化价值,有助于推动当地的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对这些珍贵遗产点的保护和研究工作,确保这些人类共同的宝藏能够世代传承。


最后,泉州的申遗成功,也是对“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有力实证和推广。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泉州作为古老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其历史经验和文化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历史镜鉴和文化支撑。它提醒我们,不同文明之间完全可以实现和平共处、互利共赢。

结语


泉州,这座古老的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再次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它不仅仅是一处地理上的港口,更是一座文化的港口、精神的港口。它以宋元时期的辉煌篇章,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伟大成就,诠释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内涵。如今,当我们漫步在泉州街头,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开放、包容、多元的城市气质。那些古老的寺庙、清真寺、石桥和码头,无声地讲述着千年前的繁华与荣耀,它们是凝固的历史,更是面向未来的希望。泉州,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将继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海洋精神,向世界展现一个永恒的东方魅力。

2025-11-22


上一篇:岭南瑰宝:顺德传统婚礼习俗的文化探秘与仪式解析

下一篇:翠玉之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翡翠艺术、哲学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