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水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玩水艺术与生活智慧264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文明的摇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更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意蕴、美学追求与生活情趣。从古老的哲学思想,到盛大的节日庆典,从精巧的园林设计,到日常的文人雅趣,中国人对水的敬畏、欣赏与“玩”,构筑了一幅流淌千年的文化画卷。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玩水”的多元面向,揭示其背后蕴含的艺术、智慧与情怀。

一、 水的哲学:上善若水与智者乐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远非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存在,它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与精神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载体。理解这些哲学意蕴,是理解中国人“玩水”之趣的基础。

道家思想中,老子提出“上善若水”的著名论断。水性柔弱,却能滴水穿石,水居卑下,却能滋养万物而不争。它具有包容、随形、谦逊、清澈、不争而善利万物的品格,这与道家崇尚的无为、自然、超脱、柔韧的智慧不谋而合。因此,“玩水”并非止于形体上的嬉戏,更是一种对水之德的体悟与效仿,通过与水的亲近,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洒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家思想则对水抱持着另一种深沉的思考。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之所以乐水,是因为水性灵动,周流不息,变化万千,能启发智慧,寓意着进取、变通和包容。水性透明清澈,象征着心境的纯洁与坦荡。儒家将水视为修身养性、涵养德行的镜鉴,在水的流动中感悟生命的哲理,在水的清澈中洗涤心灵的尘埃。因此,文人雅士临水而居、观水而思,其“玩水”带有明显的修身、悟道色彩。

此外,水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也占据核心地位,龙王掌管江河湖海,水神共工、女娲补天与洪水搏斗。水既是生命的源泉,也代表着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这种对水的敬畏与顺应,也深深影响着中国人与水相处的方式,使得“玩水”常常带有某种仪式感与对自然的感恩。

二、 节俗里的水:祈福、洗礼与欢庆

中国传统节庆活动中,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承载着祈福纳祥、驱邪避疫、欢庆丰收等多重文化功能,形成了独特的“玩水”习俗。

端午节是与水联系最为紧密的传统节日之一。其核心活动——赛龙舟,便是在水面上展开的激烈竞技。相传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划船击鼓,将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鱼虾不食屈原遗体。赛龙舟不仅是体育竞技,更是一种集体精神的体现,寄托着人们对英雄的追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端午节还有饮雄黄酒、洒雄黄酒的习俗,雄黄被认为具有辟邪解毒的功效,将雄黄酒洒于房屋四周或孩童身上,也是一种“以水驱邪”的表达。儿童在这一天也常会在河边玩耍,彼此泼水嬉戏,充满童趣。

少数民族的泼水节,是更具代表性的“玩水”盛典。例如傣族的泼水节,又称“浴佛节”,是傣历新年。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相互泼水,寓意洗去旧年的尘埃与不顺,迎来新年的吉祥与幸福。泼水越多,表示受到的祝福越多,场面热烈而充满欢乐。这是一种全民参与的“玩水”狂欢,体现了水在净化、祝福、联谊方面的强大文化力量。

除了这两个节日,一些地方在清明节、寒食节期间也有临水踏青、洗手净面的习俗,甚至在一些地区,孩童在暑热时节互相泼水降温,虽然不是固定的节日,但也体现了水在日常生活中带来的清凉与乐趣。

三、 园林山水:寄情于水的艺术空间

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水是构成“山水画”意境的灵魂元素。无论是皇家园林的宏大叙事,还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婉约精致,水都以其独特的流动性和可塑性,构建出一个个富有诗意和哲理的“玩水”空间。

皇家园林,如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以巨大的湖泊、蜿蜒的河流为骨架,承载着帝王的威严与闲适。昆明湖的浩渺、十七孔桥的横跨、佛香阁的倒影,无不体现出水与建筑的和谐共生。帝王在这里泛舟游湖,欣赏水面上的歌舞表演,或于湖畔垂钓,将“玩水”提升到国家治理与生活享受的层面。

江南私家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则将水运用得更加精巧而富有变化。池塘、溪流、瀑布、泉眼,被巧妙地引入园中,形成“一池三山”的微缩仙境,或以“曲水流觞”的雅趣,勾勒出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调。亭台楼阁依水而建,漏窗花墙借水生景,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园林中的“玩水”并非大开大阖,而是讲究观水、听水、戏水、品水,如在水边抚琴听雨,在亭中品茗赏荷,或于假山瀑布下纳凉,通过与水的互动,达到修身养性、寄情山水、超脱尘嚣的精神境界。

此外,水景在园林中还具有重要的功能性,如调节气候、防火、养鱼、灌溉等,但其最核心的价值仍在于美学与意境的营造,让“玩水”成为一种多层次的感官与精神体验。

四、 生活中的水:文人雅趣与童稚嬉戏

除了宏大的节俗和精巧的园林,水也渗透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孕育出丰富的“玩水”情趣,既有文人雅士的清高,也有孩童的纯真。

文人雅士的“曲水流觞” 是最经典的文人“玩水”雅趣之一。在林间溪畔,文人墨客席地而坐,将酒杯置于清澈的溪水之上,任其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赋诗饮酒。这种以水为媒介的社交方式,不仅展现了文人诗酒唱和的才情,更营造了一种自由、洒脱、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艺术氛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便是在这样的“玩水”活动中诞生,成为千古绝唱。

除了曲水流觞,文人还喜欢临水而渔,这并非为了生计,而是借钓鱼之举修心养性,在静谧的湖光山色中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感悟;亦或在水边焚香品茗,观云听风,在水的潺潺声中寻找灵感,或与友人清谈。古琴名曲《高山流水》更是将水的意象融入音乐之中,通过琴音的抑扬顿挫,描绘出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潺潺,实现人与自然的精神对话。

儿童的“玩水”则更显天真烂漫。 在小溪边,孩子们用石头筑坝,改变水流方向;用柳条编织成小船,看它们顺流远去;赤着脚丫在浅滩上追逐嬉戏,感受水的清凉与柔软。他们用木棍或瓦片“打水漂”,看石片在水面跳跃;在雨后积水洼里踩水,溅起朵朵水花。这些简单的“玩水”游戏,充满了原始的快乐和对世界的好奇,是孩子们与自然最直接的亲近方式,也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童年美好的记忆。

此外,泡温泉、水浴也属于日常“玩水”的范畴。从华清池的杨贵妃沐浴,到寻常百姓家的泡澡,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水对身体的疗愈作用。泡温泉不仅可以舒缓身心,更被视为一种享受和养生之道,体现了中国人对健康和舒适生活的追求。

五、 水的艺术化表达:诗词歌赋与丹青笔墨

水作为自然界中最具动态美和意蕴的元素之一,也深深地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之中,成为诗人吟咏、画家描绘、音乐家表现的永恒主题。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水是情感的载体、哲理的象征、意境的营造者。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夸张雄奇的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杜甫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则以水的安静流淌衬托内心的平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借滚滚长江抒发历史的沧桑与豪迈。无数诗篇借水抒发离愁别绪、人生感悟、报国情怀,使得“玩水”在文学层面达到了深度的精神共鸣。

在绘画艺术中,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绘画更是将水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们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线条的曲直粗细,描绘出烟波浩渺的湖泊、飞流直下的瀑布、蜿蜒曲折的溪流、雨雾迷蒙的江面。他们追求的不是水的写实,而是水的意境和精神内涵。马远、夏圭等画家的“一角两边”构图,常常留白以表现水的深远与空灵;而《清明上河图》中汴河两岸的市井风情,则展现了水与世俗生活的紧密联系。

古琴曲《高山流水》无疑是音乐领域对水最杰出的艺术化表达。它不仅仅是一段旋律,更是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通过琴弦的拨动,展现出高山的巍峨与流水的潺潺,曲折回环,起伏跌宕,仿佛能听到水击石、溪流淌、瀑布泻的声响,使听者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对“玩水”精神层面最高的礼赞。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玩水”远不止是简单的水上活动,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现象。从哲学的高度,水启迪着中国人顺应自然、包容谦逊的智慧;在节日的欢庆中,水承载着祈福、洗礼与联谊的社会功能;在园林的艺术中,水构建了寄情山水、修身养性的审美空间;在日常生活中,水滋养了文人雅士的清高情趣和孩童的纯真快乐;在艺术表现上,水更是激发了无数诗词歌赋与丹青笔墨的灵感。千百年来,中国人对水的“玩”,始终与对生命的理解、对自然的敬畏、对艺术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相连。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独特而深邃的精神世界,其源远流长的魅力,至今仍在滋养着我们的文化生活。

2025-11-20


上一篇:全球遗产之冠:揭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及其文化意义

下一篇:传统习俗文化表演:活态遗产的魅力、传承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