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婚嫁礼仪:探寻三书六礼与千年习俗25


婚姻,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而神圣的结合形式,在中华文明的漫长历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两个个体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乃至两个宗族的联姻,承载着繁衍后代、传承香火、维系社会秩序的重大使命。因此,古代中国的结婚传统习俗远非简单的仪式,而是一整套复杂、严谨、充满象征意义的礼仪体系,其核心便是流传千年的“三书六礼”。这些习俗凝结了先人的智慧,体现了儒家思想、阴阳五行观念和民间信仰的深刻影响,构成了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道独特而璀璨的风景线。

婚俗的哲学与社会根基

中国古代的婚俗并非凭空出现,其深厚的根基在于儒家伦理、宗法制度和传统哲学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婚姻是“齐家”的基石,关乎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的稳定。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影响下,传宗接代是婚姻的首要目的,尤其是生育男性子嗣,以继承父姓和祭祀祖先。

此外,古代婚姻还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婚礼的每一个环节,从择偶、择日到婚宴的安排,都力求遵循天道,趋吉避凶,以求夫妻和谐、家庭美满。红色作为喜庆、吉祥的象征,在婚礼中占据主导地位,与凤凰、龙等瑞兽图腾共同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婚姻也被视为“两姓之好”,强调的是两个家族的结合,而非仅仅是两个人的爱情。媒人的作用、聘礼的厚重、嫁妆的丰厚,无不体现了家族在婚姻中的主导地位和对新人未来生活的期许与保障。

三书六礼:古代婚俗的核心框架

“三书六礼”是古代中国传统婚礼的完整程序,最早可追溯至周朝,后经汉、唐、宋、明、清各朝代不断完善和规范,最终形成一套严谨而富有仪式感的体系。它是古代婚姻合法化和神圣化的标志,其每一步都不可或缺。

三书:婚姻的契约凭证


“三书”是指在整个婚嫁过程中,由男方撰写并送交女方的三份文书,它们是婚姻合法性、正当性的证明:

1. 聘书:即订亲文书,是男方正式向女方提亲,请求允婚的凭证。在“纳吉”礼完成后,男方会送上聘书,标志着婚约的正式确立。它详细记载了男方家庭的基本信息、提亲的诚意,以及对未来亲家的尊重。

2. 礼书:即过礼文书,是载明聘礼种类、数量的清单。在“纳征”礼时与聘礼一同送给女方。礼书不仅是对聘礼的记录,更是对男方经济实力和对女方重视程度的体现,也保障了女方的权益。

3. 迎亲书:即迎娶文书,又称“合婚书”或“同心书”,是男方在迎娶新娘当天送给女方的文书。它宣告着婚约的最终履行,是正式迎娶新娘入门的证明,也是双方结合的最终凭证。

六礼:婚姻的程序步骤


“六礼”是指从议婚到完婚的六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仪式和意义:

1. 纳采(Nacai):这是议婚的第一步,由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通常只问姓氏,待问名时才得全)。女方家若有意结亲,则初步应允。媒人会带上一些礼物,如雁(古人认为雁失配偶后终生不再娶,象征婚姻专一)、酒、枣、栗等,表达男方求婚的诚意。纳采是整个婚事的开端,决定了后续仪式的进行。

2. 问名(Wenming):在纳采初步成功后,男方会请媒人再次到女方家,询问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得到这些信息后,男方会将双方的八字交给算命先生合婚,看双方八字是否相合,有无相克之处,以卜吉凶。若卜得吉兆,则意味着上天也赞同这门亲事,为后续的订婚奠定基础。这一步体现了古人对命运和天意的尊重。

3. 纳吉(Naji):又称“过文定”,是合八字后,卜得吉兆,男方家派媒人携带礼物到女方家,正式告知合婚成功,并请求女方家允婚。这标志着婚约的初步确定,相当于现代的“订婚”。礼物通常包括一些寓意吉祥的物品,如红线、金银首饰等,女方家会回赠一些礼物,表示接受婚约。

4. 纳征(Nazheng):又称“过大礼”或“纳币”,这是六礼中最隆重也最核心的一步。男方家会准备丰厚的聘礼(包括金银珠宝、绸缎衣料、糕点、酒食、聘金等),由媒人或亲属送往女方家。聘礼的数量和种类都有讲究,旨在显示男方家的财力和对女方的重视。女方家收到聘礼后,会回赠一部分礼物,表示接受和感谢。纳征的完成,意味着双方的婚约正式确立,具有法律效力,此后任何一方反悔,都可能被视为失信。

5. 请期(Qingqi):在纳征之后,男方家会选择一个适合结婚的吉日,写在请期帖上,通过媒人送往女方家,请求女方家同意。吉日的选择需要考虑双方的生辰八字、黄道吉日、避开忌讳等因素,以确保婚礼的顺利和未来的幸福。女方家收到请期帖后,经过商议,若无异议,便接受这个日期,并告知男方。

6. 亲迎(Qinying):这是六礼中的最后一步,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迎亲队伍通常包括花轿、鼓乐手、执事人员等,声势浩大,热闹非凡。新郎会穿着礼服,亲自向女方父母行礼,感谢他们养育之恩,并承诺会善待新娘。随后,新娘在喜娘的搀扶下,盖着红盖头,登上花轿,被迎接到男方家中。

亲迎之日:婚礼盛典

亲迎之日是整个婚礼最热闹、最引人瞩目的一天,充满了各种繁复而富有深意的仪式。

新娘的准备: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华丽的凤冠霞帔,这是一种由凤冠和霞帔组成的传统礼服,象征着尊贵和吉祥。面部会化上精致的妆容,并用红盖头遮住,以示含蓄和神秘。娘家会准备丰厚的嫁妆,包括家具、衣物、金银珠宝等,装在箱笼中,由挑夫抬到男方家,象征着新娘对新家庭的贡献和娘家的祝福。

迎亲队伍:迎亲队伍浩浩荡荡,通常由鼓乐手、旗手、执事人员、灯笼队和最核心的花轿组成。花轿装饰得喜庆华丽,轿内铺设着红毯,寓意新娘一路平安、幸福。新郎则骑着高头大马,或乘坐轿子,走在迎亲队伍的前方,显得英姿飒爽。

入门与跨越:新娘花轿到达男方家门口时,通常会跨过一个火盆(寓意去除邪气,生活红红火火),并踩碎瓦片(寓意“碎碎平安”,同时打破娘家的束缚,一心一意融入夫家)。有时还会跨过马鞍(“鞍”与“安”谐音,寓意新娘从此平安入门),或由婆婆亲自搀扶,引导新娘进入洞房。

拜堂仪式:这是婚礼的核心环节,通常在正厅举行。新郎新娘并肩而立,在司仪的引导下,完成“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的仪式。

一拜天地:新郎新娘共同向天地神明行礼,感谢上苍赐予良缘,祈求天地保佑婚姻美满,风调雨顺。

二拜高堂:新人向男方父母及祖先行礼,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表示孝顺和尊敬,标志着新娘正式成为家庭的一员。

夫妻对拜:新郎新娘互相行礼,象征着从今往后互敬互爱,结为一体,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合卺酒与揭盖头:拜堂之后,新人会被送入洞房。在洞房中,会举行“合卺礼”。“卺”是古代一种葫芦劈成的瓢,新人各执一半,盛酒而饮,象征夫妻从此合二为一,同甘共苦。饮完合卺酒后,新郎会用秤杆或特制的喜棒挑开新娘的红盖头,这是夫妻第一次正式面对面,寓意着从此坦诚相见,不分彼此。之后,新人会共吃“子孙饺子”或长寿面等,寓意早生贵子、白头偕老。

喜宴与闹洞房:婚礼当天,男方家会大摆宴席,款待亲朋好友,共庆喜事。宴席上充满欢声笑语,亲朋好友送上祝福。入夜后,亲友还会到洞房“闹洞房”,通过一些善意的玩笑和游戏,一来活跃气氛,二来也象征着为新人驱邪,并促进新婚夫妇尽快熟悉和亲近。闹洞房通常要把握尺度,以不伤风化、不失礼仪为前提。

婚后习俗与象征意义

婚礼并非在亲迎当天就全部结束,后续还有一些重要的习俗:

回门:在结婚后的第三天(或第七、第九天),新娘会由新郎陪同,带着礼物回到娘家探望父母,俗称“回门”或“归宁”。这不仅是新娘对父母的孝顺,也是向娘家汇报自己在新家的生活状况,同时也标志着新娘在新家庭的地位初步确立。娘家会设宴款待,并回赠礼物。

添箱:在回门之后,新娘的亲友或娘家兄弟姐妹会陆续到新房探望,并送上一些实用的生活用品或压箱钱,寓意为新娘的嫁妆“添箱”,表达对新生活的祝福和支持。

丰富的象征意义:

红色:吉祥、喜庆、驱邪、生命力。

龙凤:龙代表新郎,凤凰代表新娘,是帝王和高贵的象征,寓意龙凤呈祥、天作之合。

双喜(囍):由两个“喜”字组成,象征着喜上加喜、双喜临门,是婚礼中最常见的装饰元素。

莲子、花生、红枣、桂圆:常作为新房内的摆设或喜宴上的食物,寓意“连生贵子”、“早生贵子”等,表达对新人早日开枝散叶的祝福。

鸳鸯:成双成对,寓意爱情忠贞不渝。

历史演变与地域差异

中国古代婚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并非一成不变。周朝奠定了“三书六礼”的框架,汉代在礼仪上更趋完善,唐代则融入了更多世俗化的元素和开放的观念。宋代以后,随着理学兴盛,对婚姻的伦理要求更加严格,礼仪也更加繁琐。明清时期,婚俗基本定型,并加入了许多民间信仰和吉祥寓意。

同时,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各民族的婚俗也存在显著差异。虽然“三书六礼”是汉族地区的主流,但在具体细节上,如聘礼的构成、迎亲的方式、闹洞房的习俗等,都会因地域文化、经济条件和地方信仰而有所不同。例如,南方一些地区保留着“哭嫁”的习俗,新娘在出嫁前通过哭唱表达对父母的依恋和对未来的期许;而北方则更注重热烈喜庆的氛围,迎亲队伍的锣鼓声势浩大。

结语

中国古代的结婚传统习俗,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它不仅记录了古人对婚姻的庄重态度,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对生命延续的敬畏。从提亲到完婚,再到回门,每一步都充满了仪式感和象征意义,体现了对家庭、血缘、伦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理解。尽管现代社会的婚礼已经大大简化,但许多传统元素,如穿红色礼服、摆喜宴、贴“囍”字等,依然活跃在当代中国人的婚礼中,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这些古老的婚俗,至今仍在提醒我们,婚姻不仅是个人的结合,更是家族和文化的传承,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传承。

2025-11-10


上一篇:中华文化复兴浪潮:传统在现代的赓续与创新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以“行”铸就的生命实践与精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