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民间习俗:探寻陇上江南的文化根脉193


陇南,地处甘肃省东南隅,与四川、陕西两省接壤,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这片土地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独特的地缘位置和自然环境,孕育了陇南地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不仅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更是维系社会和谐、传承民族精神的文化根脉,犹如一部鲜活的百科全书,记录着陇南人民的智慧、情感与信仰。

本文将从岁时节庆、人生礼仪、信仰崇拜、生产生活以及民间艺术等多个维度,对陇南的民间传统习俗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展现这片土地上流传千年的独特风情与深厚内涵。

一、岁时节庆:轮回中的祈福与狂欢

陇南的岁时节庆,如同中华大地上多数农耕文明地区一样,围绕着农业生产的节律和传统历法展开,其中蕴含着人们对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美好期盼。

春节:辞旧迎新的隆重序曲。 春节是陇南地区最为隆重和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腊八开始,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置办年货、打扫庭院、张贴春联和窗花。大年三十,全家团圆,共进丰盛的年夜饭,守岁辞旧。初一清晨,晚辈向长辈拜年,互道祝福。春节期间,舞狮、舞龙、社火表演等民间娱乐活动更是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其中,陇南各地的社火表演形式多样,有高跷、旱船、竹马等,队伍浩荡,锣鼓喧天,寄托着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心愿。

元宵节:灯火辉煌的团圆夜。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陇南人会在这一天吃元宵、赏花灯。许多村镇会举办灯会,扎制各式各样的彩灯,悬挂在街道巷口,流光溢彩。人们提着灯笼走街串巷,猜灯谜,其乐融融,象征着团圆美满,光明吉祥。

清明节:慎终追远的感恩时节。 清明时节,陇南人民会举家前往祖坟,扫墓祭祖,培土添坟,焚烧纸钱,供奉祭品,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敬意。除了祭扫,清明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人们在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春天的气息,兼具追思先祖与亲近自然的双重意义。

端午节:辟邪纳福的夏日风情。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陇南人会包粽子、佩戴香囊、悬挂艾草和菖蒲,以祈求健康平安,驱邪避瘟。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会插上艾叶和菖蒲,空气中弥漫着草药的清香。小孩们则会戴上五彩绳,象征着长命百岁,免受疾病侵扰。部分依水而居的地区,也会有简易的赛龙舟或水边嬉戏活动。

中秋节:月圆人团圆的思乡情。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家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日子。陇南人会制作或购买月饼,摆上瓜果,在皓月当空之下,全家围坐一起,品尝美食,话家常,寄托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和睦的祝愿。一些地方还会举行拜月、燃灯等习俗。

此外,陇南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节庆活动,如某些县区的庙会、花会等,这些节庆活动往往与当地的农事活动、民间信仰或历史事件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陇南丰富多彩的岁时文化图景。

二、人生礼仪:生命旅程的庄重印记

从呱呱坠地到寿终正寝,陇南人民用一系列庄重而富有意义的礼仪,为生命的每一个阶段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人生礼仪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更是对家庭、宗族乃至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传承。

诞生礼:喜得贵子的祈福。 婴儿降生,是家庭的一大喜事。在陇南,婴儿出生后,会举行“洗三”、“满月酒”等仪式。洗三是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的沐浴仪式,寓意洗去污秽,带来吉祥。满月酒则是婴儿满月时,邀请亲朋好友,分享喜悦,接受祝福。长辈们会送上鸡蛋、红布等作为贺礼,寄托着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一些地方还有给婴儿穿“百家衣”、“百家鞋”的习俗,认为这样能集百家福气,保佑孩子平安长大。

成年礼:责任与担当的启蒙。 尽管现代社会已鲜有传统意义上的大规模成年礼,但在陇南的乡村,一些家庭仍会通过言传身教,或者在特定场合(如春节祭祖时),让青少年参与家庭事务,承担责任,以此来教育他们认识到自己已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有用之材。一些地方还有“出花园”的习俗,寓意孩子长大成人,不再是依附父母的“花朵”,可以独立面对生活。

婚嫁礼:喜结连理的繁文缛节。 陇南的婚嫁习俗融合了北方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元素,流程较为繁琐但充满喜庆。传统的婚嫁过程包括说媒、定亲、下聘礼、择吉日、迎亲、拜堂、入洞房等环节。迎亲队伍往往热闹非凡,唢呐吹奏,鞭炮齐鸣,新娘会乘坐花轿或装饰一新的车辆前往婆家。在拜堂时,新郎新娘会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以示尊敬和承诺。一些地方还保留有“哭嫁”的习俗,新娘在出嫁前哭诉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对故土的不舍,这并非悲伤,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告知亲友的传统方式。婚宴上,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同见证新人的结合,并送上最诚挚的祝福。

丧葬礼:慎终追远的哀思。 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但在陇南,丧葬礼仪却是一场体现孝道、维系家族情感的重要仪式。亲人离世后,家属会举行入殓、守灵、出殡等一系列仪式。守灵期间,亲朋好友会前来吊唁,表达哀思,并协助家属处理后事。出殡时,孝子会身穿孝服,手持哭丧棒,在送葬队伍前行。在墓地,会有埋葬、立碑、烧纸、磕头等环节。整个丧葬过程,都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慰藉,也寄托了人们对生命轮回和灵魂安息的信仰。

三、信仰崇拜:精神世界的寄托与慰藉

陇南的民间信仰体系多元而包容,既有儒家思想的孝道伦理,又有道教、佛教的超脱智慧,更深植着源远流长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地方神灵信仰,构成了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图景。

祖先崇拜:孝道文化的基石。 祖先崇拜是陇南民间信仰的核心。每年清明、春节等节日,以及家族的重要事件,人们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供奉祭品,焚香磕头,缅怀先人,祈求祖先的庇佑。家家户户都设有神龛,供奉祖宗牌位,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维系家族认同感和传承孝道的重要方式。

自然崇拜:敬畏天地的古老情结。 作为农耕文明的一部分,陇南人民对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他们崇拜山神、土地神、龙王爷等自然神灵,认为这些神灵掌管着风雨雷电、五谷丰登。在播种、收割、久旱不雨时,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

神灵信仰:多元融合的民间殿堂。 陇南地区拥有众多的寺庙、道观和民间祭祀场所,供奉着观音菩萨、关帝、财神、药王等神祇。这些神灵各司其职,满足了人们在健康、财富、学业等方面的不同祈求。例如,求子者会去拜送子观音,求财者会去拜财神。此外,一些地方还有独特的地域性神灵,如山神庙、土地庙,守护着一方平安。这些信仰活动,不仅提供了精神慰藉,也是人们社交、娱乐的重要场所。

民间禁忌与祈福:生活中的趋吉避凶。 在日常生活中,陇南人民也有着诸多民间禁忌和祈福习俗。例如,过年期间忌讳扫地倒垃圾,担心财气外流;正月里不理发,寓意不损“舅舅”;小孩戴银锁、虎头帽,寓意趋吉避凶、健康成长。这些看似迷信的习俗,实则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谨慎。

四、生产生活:岁岁年年的智慧结晶

陇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习俗,这些习俗渗透在衣食住行、农耕渔猎的方方面面,展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勤劳智慧的品格。

农耕习俗:依时而作的生命律动。 陇南以农业为主,农耕习俗贯穿全年。春耕前,人们会举行祭祀土地的仪式,祈求丰收。在播种、插秧、收割等关键环节,也有相应的风俗,如忌讳口出不吉之言,相信“好话招好运”。粮食收回家后,还会举行“打新谷”的庆祝活动,以感谢上苍的馈赠。这些习俗,既是对农事的尊重,也是对劳动的肯定。

饮食习俗:舌尖上的乡愁。 陇南的饮食习俗丰富多样,既有北方粗犷的特色,又兼具南方细腻的韵味。主食以面食为主,如浆水面、搅团、锟锅馍、洋芋搅团等,种类繁多,风味各异。在重要的节庆和待客时,会制作麻花、油饼、米面蒸糕等。当地还盛产核桃、花椒、蜂蜜等特产,这些食材也融入到日常饮食中。陇南人待客热情,有“十碗八碟”的宴客传统,饭菜丰盛,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情谊。

服饰习俗:朴素实用的乡土风情。 传统的陇南服饰以汉族服饰为主,朴素实用。男士多穿对襟短褂,长裤。女士则穿绣花衣衫,色彩鲜艳的围裙。在特定节日,妇女会穿上绣有精美图案的“盘花袄”,佩戴银饰。儿童则常穿虎头帽、虎头鞋,寓意健康成长,驱邪避灾。虽然现代服装已普及,但在一些乡村地区或重大节庆,仍能看到传统服饰的身影。

居所习俗:依山傍水的建筑智慧。 陇南地貌多样,居所习俗也因地制宜。山区多见夯土与木结构结合的民居,有些地方还保留有窑洞或半坡地式的建筑。平坝地区则多为砖瓦结构的四合院。这些建筑注重实用性和防御性,同时也融入了风水理念,讲究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智慧。在建房过程中,也有动土、上梁、乔迁等一系列仪式,祈求安居乐业。

五、民间艺术:古老文化的活态传承

陇南的民间艺术是其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历史记忆、表达着民族情感,是活态的文化遗产。

民间歌舞:载歌载舞的乡土情怀。 陇南的民间歌舞形式多样,有原生态的民歌小调、花儿,也有在春节社火中表演的舞狮、舞龙、旱船、高跷等。这些歌舞节奏明快,动作粗犷有力,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们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是人们表达喜怒哀乐、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

民间曲艺:说唱艺术的魅力。 陇南地区受邻近的陕西、四川影响,地方戏曲如秦腔、皮影戏等在民间广为流传。秦腔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深受群众喜爱。皮影戏则以精美的皮影人物、动听的唱腔和扣人心弦的故事,在乡村舞台上经久不衰。此外,还有说书、快板等曲艺形式,是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消遣。

民间工艺:巧夺天工的匠心传承。 陇南的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巧思。剪纸、刺绣是其中代表,妇女们用灵巧的双手剪出窗花、喜字,绣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吉祥图案,用于装饰家居或馈赠亲友。此外,木雕、泥塑、布艺等也各具特色,它们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化载体。

民间故事与传说:口耳相传的文化记忆。 陇南拥有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白龙江的传说》、《武都汉王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代代相传,承载着历史记忆、道德观念和民族精神。它们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后代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英雄人物和自然奇观,是陇南宝贵的口头文化遗产。

结语

陇南的民间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不仅是这片土地上人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维系家族与社会、沟通人与自然的文化纽带。从岁时节庆的欢声笑语,到人生礼仪的庄重肃穆,从信仰崇拜的虔诚敬畏,到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再到民间艺术的绚丽多彩,每一项习俗都凝结着陇南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许多传统习俗面临着现代化冲击和文化失传的挑战。如何在保护与传承中寻求创新,让这些古老的习俗焕发新的生机,是摆在陇南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可喜的是,当地政府和民众已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设立传承人、举办文化活动、开发文创产品等多种方式,努力让这些宝贵的文化根脉得以延续。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陇南的民间传统习俗将继续在岁月长河中流淌,成为“陇上江南”永不褪色的文化标识,向世界讲述着这片土地上动人的故事。

2025-11-05


上一篇:中华祭祖:千年孝道传承与家族精神的文化印记

下一篇:悲观主义的底色与智慧: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