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宋元海丝奇迹,多元文明交汇的世界遗产之城223


在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座古老的港口城市——泉州,以其独特的历史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式承认了这座城市在宋元时期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枢纽所扮演的全球性角色。这一殊荣不仅是对泉州辉煌过往的肯定,更让世人有机会深入探寻这座“世界文化遗产之城”所蕴藏的多元文明交汇的奇迹。泉州,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上的城市,它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熔炉,以及海洋文明精神的活化石。

泉州申遗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清晰展现了宋元时期中国海洋贸易的繁荣,以及因此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它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更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忙、最开放的国际港口之一。在这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传教士、学者汇聚一堂,带来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建筑风格、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使得泉州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宗教博物馆”和“多元文化社区”,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鲜活的范本。

一、历史深处的辉煌:宋元海洋商贸中心的崛起

泉州的兴起并非偶然,其地理位置优越,扼守闽江口南侧,拥有天然良港。早在唐朝,泉州便已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然而,真正使其达到鼎盛的,是宋元时期。北宋初年,朝廷在泉州设立市舶司,专司对外贸易事务,标志着泉州作为国家级海洋商贸中心的地位确立。此后,泉州凭借先进的造船技术、精良的导航能力、广阔的海外市场以及政府的积极支持,迅速发展成为“东方第一大港”。

宋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泉州以其生产的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闻名遐迩,远销南洋、中东乃至非洲。南宋时期,泉州港口税收一度占据全国市舶收入的五分之一。元代,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将泉州描述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称之为“刺桐”,并详细记录了其繁荣景象和多元文化。这一时期,泉州的商船队如同巨大的浮动城市,穿梭于各大洋之间,将中华文明的精华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带回了异域的物产与文化。

泉州之所以能成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贸易的中心,除了政府政策的扶持和先进的技术支撑,更在于其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泉州人“以海为田”,善于经商,乐于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港口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信息、技术、思想和信仰交融的平台。这种开放性,为多元文明在泉州的和谐共存奠定了基础。

二、多元文明的交响:世界宗教与文化的共生

如果说泉州的海洋贸易是其经济的血脉,那么多元文明的交融则是其文化的灵魂。宋元时期,随着大量外国商人、传教士的到来,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景教、天主教)、摩尼教等世界主要宗教都在泉州生根发芽,并留下了至今可见的珍贵遗迹,使得泉州成为罕见的“世界宗教博物馆”。

伊斯兰教:泉州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其建筑风格独特,融汇了阿拉伯伊斯兰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寺内的奉天坛(礼拜殿)采用石构,柱上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片段,是伊斯兰文化在泉州繁荣发展的实证。此外,泉州还有多处伊斯兰教徒墓群,如灵山圣墓,安葬着被认为是先知穆罕默德的门徒,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

佛教:开元寺是泉州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始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占地广阔,气势宏伟。寺内的东西双塔(镇国塔、仁寿塔)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杰作,高耸入云,其塔身浮雕精美绝伦,其中不乏印度教、佛教以及闽南地方文化的图案,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典范。大雄宝殿内,24尊飞天乐伎木雕凌空而舞,更是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的瑰宝。此外,还有承天寺、崇福寺等古刹,共同构筑了泉州深厚的佛教文化。

摩尼教:位于泉州晋江华表山麓的草庵寺,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的摩尼教寺院遗址,也是摩尼教在中国传播的独特见证。寺内依山凿刻的摩尼光佛造像,面容慈祥,衣饰简洁,代表了摩尼教本土化的重要成果,其珍稀程度在世界宗教史上独一无二。

印度教:虽然泉州没有独立的印度教寺庙遗存,但在开元寺、府文庙等地的石刻中,却发现了大量印度教神祇,如毗湿奴、湿婆、象头神等的浮雕和石柱,这些都是宋元时期印度商人、水手在泉州生活、贸易的痕迹,反映了当时泉州与印度洋地区的紧密联系和文化交流。

其他宗教:泉州在历史上也曾有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天主教和犹太教的传播。虽然实物遗存相对较少,但从历史文献和一些墓碑、石刻中,仍能窥见这些宗教在泉州的存在。而本土的儒家、道教文化也与外来宗教和谐共处,如泉州府文庙是东南地区最大的孔庙建筑群,老君岩则是道教石刻艺术的精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这种多宗教、多民族、多文化的共生局面,在世界历史上都堪称奇迹。它不仅没有导致冲突,反而促进了文化间的相互学习和融合,形成了泉州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景观,也造就了泉州人开放、包容、重商的城市精神。

三、承载历史的印记: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群星

泉州的世界遗产地包含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地展现了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功能体系和多元社会结构。这些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真实见证,每一处都讲述着一个关于贸易、信仰、技术和文化交流的故事。

港口设施与航标:
万寿塔、六胜塔:这两座位于泉州湾入海口的古塔,不仅是精美的石构建筑艺术品,更是古代重要的航标,指引着远航的船舶安全进出港口,见证了泉州港千帆竞发的盛况。
石湖码头:这是宋元时期重要的商贸码头遗址,至今仍保留有古代码头的结构,是货物集散、船舶停靠的关键设施。其旁边的石湖塔(六胜塔)也再次印证了港口的繁忙。
江口码头:作为内河与海运衔接的枢纽,展现了泉州发达的水陆联运体系。

交通网络:
洛阳桥: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大石桥,始建于北宋,采用了“筏形基础”和“养蛎固基法”等创新技术,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连接了泉州城与出海口,是商贸运输的关键通道。
安平桥: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五里桥”,是宋代最长的跨海石桥,连接了泉州南部的商业区与腹地,同样体现了高超的工程技术和对外贸易的强大需求。

宗教建筑群:
清净寺、开元寺、草庵寺、老君岩、府文庙:这些上文已详述的宗教建筑,不仅是各自信仰的象征,更是泉州多元文化交融的实物证据。它们坐落在城市之中,与居民生活紧密相连,构成了独特的宗教景观。

生产与贸易遗址:
德化窑址:德化白瓷以其“中国白”的独特魅力闻名于世,德化窑是宋元时期重要的外销瓷生产基地,其产品通过泉州港远销海外,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商品。
磁灶窑址:同样是宋元时期重要的外销陶瓷窑址,其产品种类丰富,销往东南亚等地,是泉州作为海洋商贸中心的强大生产力支撑。

城市管理与文化空间:
市舶司遗址:虽然地面建筑已无存,但其作为宋元时期泉州海洋贸易行政管理机构的地位至关重要,是国家权力保障海上贸易的象征。
九日山祈风石刻:位于泉州湾北岸的九日山,保存有大量宋代官员为海外贸易船只祈求顺风的石刻,这些珍贵的文字记录不仅是古代海洋祭祀文化的见证,更直接反映了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和泉州港口活动的频繁。
天后宫:妈祖信仰是泉州人民在海洋贸易中寻求庇佑的精神寄托,天后宫是供奉海神妈祖的场所,也是航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遗产地相互关联,共同描绘出一幅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立体图景:从货物生产到运输,从港口管理到宗教信仰,无不体现出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全球性。

四、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向未来的承诺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既是至高的荣誉,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泉州深知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在申遗成功前后,持续投入巨大努力,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人类财富。

首先,通过立法和政策保障,加强对遗产地的管理和维护。严格控制遗产地周边的开发建设,确保其历史风貌和环境的协调。其次,开展系统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修复工作,让更多埋藏于地下的珍贵信息重见天日,并对现有遗迹进行科学加固和修缮,延缓其自然损耗。同时,加大科研投入,深入研究泉州的世界遗产价值,阐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传承方面,泉州着力推动遗产的活化利用。通过建设博物馆、文化公园,举办专题展览和文化节庆活动,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亲近遗产。加强青少年教育,将泉州的世界遗产知识融入课堂,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和遗产保护意识。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VR/AR、数字化展示等,让远在世界各地的人们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泉州的魅力。

泉州的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仅是静态的古迹,它们是活的历史,是闽南文化的根脉。南音、梨园戏、提线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这些物质遗产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泉州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不仅仅是为了铭记过去,更是为了启迪未来,让泉州的故事继续讲述下去,激励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合作。

结语

泉州,这座被世界遗产光环照耀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宋元海洋商贸中心的辉煌历史,以及多元文明和谐共生的文化景观,向世人展现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伟大成就。它不仅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是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泉州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守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世界遗产,让其在新世纪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泉州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能带来经济的繁荣,更能创造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智慧。泉州,这座世界文化遗产之城,将永远是海上丝绸之路上一颗闪耀的明珠,等待着更多人的探访与发现。

2025-11-03


上一篇:中国春节:从除尘到元宵的传统年俗深度解读

下一篇:中国土司遗址:揭秘世界文化遗产的辉煌与边疆民族治理的智慧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