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列岛传统习俗:蓝色海洋上的渔家精神与文化传承108

``

嵊泗列岛,地处东海之滨,由数百个星罗棋布的岛屿组成,素有“海上仙山”之美誉。世代以来,这里的居民与浩瀚的海洋休戚与共,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与海共生的历史,共同塑造了嵊泗列岛独具魅力且深植于海洋文化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不仅是渔民们对海洋敬畏、依赖、搏斗与感恩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华海洋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瑰宝,承载着渔家儿女淳朴的信仰、智慧的劳作和丰富的情感。

一、敬畏海洋:信仰与祭祀习俗

在嵊泗渔民的心中,海洋既是慷慨的母亲,亦是充满变数的挑战。这种复杂的情感孕育了深厚的海洋信仰和独特的祭祀习俗。

1. 妈祖信仰: 妈祖,作为“海上女神”,是嵊泗列岛渔民精神世界的基石。几乎每个渔村都有妈祖庙(或称天后宫),供奉着庇佑渔民出海平安、渔获丰收的妈祖。每逢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或重要渔汛前,渔民们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庙宇内香火鼎盛,人们进香、叩拜,祈求妈祖保佑。有时还会举行“妈祖巡安”活动,将妈祖神像请出庙宇,抬着巡游渔港或村落,所到之处,家家户户设案焚香,祈求平安吉祥。

2. 祭海习俗: 祭海是嵊泗渔民对海洋表达敬畏和祈求福祉的重要仪式。其形式多样,但核心都是祈求海神保佑渔业生产顺利、海上航行安全。

开渔节祭海: 每年禁渔期结束后,新一轮开渔前,渔民们会择吉日举行隆重的开渔节祭海仪式。渔船披红戴彩,船头摆放猪头、公鸡、鱼等“三牲”供品,以及水果、糕点、香烛等。渔民们燃放鞭炮,烧香磕头,向海神、龙王、妈祖等海洋神灵祈祷风调雨顺、鱼虾满仓、出海平安。仪式后,渔船竞相出海,拉开新一轮渔作的序幕。
新船下水祭祀: 每当有新渔船建成下水,都会举行“请水神”和“拜船头”的仪式。船主会请风水先生择吉时,备上丰盛的供品,燃香祭拜。船头会系上红绸,船身泼洒美酒,意在驱邪避凶,祈求新船一帆风顺,带来好运。
谢洋祭: 在渔业丰收的季节,渔民们也会举行“谢洋祭”或“还愿”仪式,感谢海洋的馈赠,报答神灵的庇佑,表达感恩之情。

3. 渔家禁忌: 为了规避海上风险,渔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禁忌,这些禁忌渗透在日常言行和渔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独特的行为规范。

语言禁忌: 严禁说“翻”、“沉”、“空”等不吉利字眼,尤其是在船上。例如,不说“把船翻过来”,而说“把船转过来”;不说“空船”,而说“船回去了”。“鱼”的发音与“余”相似,所以“吃鱼”在渔家是吉利的。
行为禁忌: 女人一般不被允许上船,认为会带来“晦气”;船上不允许撑伞,因为“伞”与“散”谐音,寓意财散人散;刀具不能尖头朝向船头,以免“割断”财路或预示危险;捕鱼工具不能随意乱放,尤其是渔网,如同渔民的生命线。
食物禁忌: 船上不吃“翻身鱼”,即煮熟后不能翻动鱼身,以免渔船“翻船”。

这些禁忌反映了渔民们对未知海洋的敬畏,以及他们通过言行谨慎来寻求心理慰藉和安全感的朴素愿望。

二、渔作生活:生产与劳作习俗

嵊泗列岛的传统习俗,很大程度上围绕着渔业生产展开。渔民的劳作方式、工具以及相关的仪式,都带有浓厚的海洋印记。

1. 传统捕捞技艺与传承: 世代渔民们积累了丰富的捕捞经验和技艺,如拖网、围网、张网、钓捕等。这些技艺不仅考验体力,更需要丰富的海洋知识(如潮汐、洋流、鱼群习性)。渔家父子相传,长辈手把手地将捕鱼技巧、海上经验以及与海洋和谐共处的智慧,一代代传授给后辈,确保了渔业生产的延续和发展。

2. 渔船文化: 渔船是渔民的家,更是他们的生命线。每艘渔船都有自己的名字,承载着船主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渔船的建造、维护、保养都有一套讲究。新船下水前的“披红戴彩”、鸣锣放鞭炮,以及船头挂红布、贴符咒等,都是希望新船能乘风破浪,满载而归。

3. 渔歌号子: 渔歌号子是渔民在海上劳作时鼓舞士气、协调动作的独特艺术形式。它们节奏鲜明,内容朴实,或描述捕鱼的艰辛与乐趣,或表达对丰收的向往,或抒发对家人的思念。在拉网、起锚等集体劳作时,嘹亮的号子声此起彼伏,既减轻了劳动的疲惫,又凝聚了渔民们的集体力量。

三、岁时节庆:传统节日与庆典

与内陆相比,嵊泗列岛的传统节日同样充满海洋气息,融入了渔家特有的生活元素。

1. 春节: 渔家的春节年味浓郁,却又与内陆有所不同。年夜饭上,除了传统的菜肴,各式海鲜更是主角,寓意“年年有余”。大年初一,家家户户会先到妈祖庙进香祈福,祈求新的一年出海平安、渔获丰收。此外,“祭灶”习俗在渔家也很重要,祈求灶王爷保佑家人平安,出海顺利。

2. 端午节: 嵊泗渔民过端午,除了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囊等传统习俗外,还会将雄黄酒洒向大海,以期驱邪避瘟,保佑海上平安。此外,渔民家庭的端午粽子也多以海鲜(如墨鱼干、虾米等)入馅,口味独特。

3. 中秋节: 在渔家,中秋是思念与团圆的节日。圆月高悬,渔民们在岸边或船上,摆上月饼、水果和自家捕捞的海鲜,边赏月边品尝。那些出海未归的渔民,则会在海上望月思亲,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夜晚,渔船上会挂起五彩的渔灯,照亮海面,也象征着渔家对光明的向往。

4. 其他地方性节日: 岛上一些村落还会根据当地庙宇主神的诞辰,举行特色庙会,如财神会、药王会等,这些活动往往融合了祭祀、地方戏曲、民间表演等,是渔家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婚丧嫁娶:人生礼仪习俗

渔家的人生礼仪,同样体现了其淳朴、务实的特点,并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婚嫁习俗: 渔家的婚嫁习俗虽不如内陆繁复,却也自有一套淳朴而独特的礼仪。

聘礼: 聘礼往往包括一些上好的海产品,如干鱼、虾干、海带等,以显示男方的渔业实力和对女方的尊重。
婚宴: 婚宴是渔家展示丰盛的时刻,各种新鲜海产是餐桌上的绝对主角,不仅种类繁多,烹饪也讲究原汁原味。
送嫁船: 在过去,如果新娘来自其他岛屿,可能会有“送嫁船”或“迎亲船”的习俗,渔船披红戴彩,载着新娘和嫁妆,浩浩荡荡地驶向新郎家,场面热闹而独特。
新房布置: 新房内也会有一些与海洋相关的装饰,如鱼网、贝壳等,寓意多子多福、生活富足。

2. 丧葬习俗: 渔家丧葬习俗同样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逝者的追思。通常遵循海葬或土葬的传统,但无论何种形式,都力求简洁庄重。在一些地方,会有“送魂舟”的说法,即用小船或纸船载着逝者的遗物,随潮水漂向大海,寓意逝者回归大海母亲的怀抱,得到安息。丧葬期间,亲友们会准备海鲜菜肴,象征着逝者仍在“吃海”,不忘生前与海的连接。

3. 育儿习俗: 渔家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寄托在海洋之上。给孩子取名时,常会选用带有“海”、“洋”、“波”、“涛”等字眼的词,希望孩子像大海一样强壮、胸襟开阔。在孩子周岁时,会举行抓周仪式,如果孩子抓到渔网、船桨模型,则被认为是吉兆,预示孩子将来会成为优秀的渔民。

五、饮食、服饰与建筑:生活印记

靠海吃海,嵊泗列岛的饮食、服饰和建筑都深深打上了海洋的烙印。

1. 饮食习俗:

海鲜为王: “无鲜不成年”是嵊泗人饮食的真实写照。从梭子蟹、带鱼、小黄鱼到各种贝类、藻类,四季都有新鲜海产。烹饪方式以清蒸、红烧、葱油为主,追求食材的原汁原味。
海产品加工与保存: 为了应对渔汛季节的丰收和非渔汛期的食材短缺,渔民们掌握了高超的海产品加工和保存技艺,如晒鱼干、腌制海鲜、制作鱼露等。这些加工品不仅是渔家的日常食物,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渔家饭: 简单的渔家饭,可能就是一碗新鲜的海鱼面,或者几条清蒸小鱼配着粗粮,却充满了海洋的鲜美和渔民的智慧。

2. 服饰习俗: 传统的渔民服饰以实用耐劳为主,适应海上潮湿、多风、劳作的特点。

斗笠与蓑衣: 竹编斗笠和蓑衣是过去渔民的标志性服饰,斗笠遮阳挡雨,蓑衣防风防水,是海上劳作的必备品。
粗布衣裤: 渔民多穿粗布制作的衣裤,颜色多为深色,耐脏耐磨,方便清洗。
脚穿草鞋或解放鞋: 适合在潮湿的甲板或礁石上行走。随着时代发展,现代渔民的服饰已与内陆无异,但一些传统渔俗活动中仍可见其踪影。

3. 建筑习俗: 嵊泗列岛的传统民居多为依山而建、面海而居的石砌房屋。

石屋: 岛上多就地取材,以鹅卵石、乱石或花岗岩砌墙,结构坚固,具有良好的防风、防潮、保温功能。
朝向: 房屋通常背山面海,既能阻挡冬季海风的侵袭,又能方便观察海况,欣赏海景。
布局: 院落和房屋内部的布局也常体现渔家特色,如晾晒鱼干的场地、摆放渔具的空间等。

六、口头艺术与民间娱乐

渔家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其乐观积极的精神也体现在丰富的口头艺术和民间娱乐中。

1. 传说故事: 世代相传的海洋传说故事,如海龙王、海妖、妈祖显灵、渔夫与大海的搏斗等,构成了嵊泗渔民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些故事口口相传,既是娱乐,也是教育,更是对海洋文化的传承。

2. 民间技艺: 除了捕捞技艺,一些民间手工技艺也是嵊泗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精巧的补网、织网技术,制作渔船模型,以及利用贝壳、海螺等制作工艺品。这些技艺不仅是渔民生活的必备技能,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3. 娱乐活动: 渔民在劳作之余,也会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划龙舟(在部分岛屿)、唱渔歌对子、打渔鼓、玩海螺游戏等,这些活动既是休闲方式,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七、传承与变迁:挑战与未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日益便利以及旅游业的兴起,嵊泗列岛的传统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年轻一代渔民的观念转变、传统渔业的转型升级,使得一些古老的习俗面临消亡的风险。

然而,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正积极采取措施,将一些濒临失传的渔俗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举办渔文化节、建立渔俗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等方式,加以保护和传承。许多传统习俗在现代生活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例如,开渔节已演变为吸引游客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妈祖信仰在精神慰藉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文化交流。

总而言之,嵊泗列岛的传统习俗是其与海洋共同呼吸、共同成长的历史见证。它们是嵊泗渔民世代与海洋对话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这些承载着蓝色海洋记忆的习俗,正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讲述着渔家儿女与海共生的故事,也为人们探索海洋文明、感受渔家精神提供了珍贵的窗口。

2025-11-03


上一篇:探秘中华文明:全方位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下一篇:乡村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创新:现代语境下的多元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