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客家传统习俗:传承千年的赣南文化瑰宝186


赣州,这座位于江西省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世界客家摇篮”,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和聚居地之一。这里群山环抱,章、贡两江交汇,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历史沉淀共同孕育了源远流长、独具魅力的客家传统习俗活动。这些习俗不仅是赣南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更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它们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展现着客家人勤劳、团结、敬祖、重教的核心价值观。

赣州的传统习俗活动,涵盖了从生到死、从日常到节庆的各个方面,它们如同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颗颗珍珠,串联起客家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纽带。本文将深入探讨赣州客家传统习俗活动的各个维度,展现其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魅力。

一、节庆习俗:时间的印记与情感的凝聚

客家人的节庆习俗是其传统文化最集中、最热闹的体现。它们往往与农耕文明紧密相连,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祖先神灵的敬畏。

1. 春节:辞旧迎新的年度盛典


春节是客家人最为隆重、也最富仪式感的节日。从腊月开始,家家户户便沉浸在浓厚的年味之中。腊月二十四的“扫尘”,寓意辞旧迎新,清除晦气;接着是购置年货、制作特色年糕(如“印子粑”、“发粿”)、宰杀年猪、熏制腊肉等。在客家地区,制作“年糕”尤为重要,寓意“年年高升”。

除夕夜,是全家团圆的“年夜饭”。客家人特别重视这一顿饭,丰盛的菜肴(如全鸡、全鱼、酿豆腐等)摆满圆桌,象征团圆和富足。饭后,一家老少围炉守岁,长辈向晚辈派发压岁钱,寄托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祝福。大年初一,家家户户早起开门放鞭炮,谓之“开财门”,然后穿上新衣,开始走亲访友,互道“新年快乐”、“恭喜发财”,即“拜年”。舞龙、舞狮、唱采茶戏等民俗表演更是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村落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派喜气洋洋。

2. 清明节:慎终追远的祭祖仪式


清明节是客家人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重要节日。家家户户携带酒食、香烛、纸钱、鞭炮等前往祖坟“扫墓”,修整墓地,焚香祭拜,磕头跪拜,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敬意。扫墓后,亲友们还会围坐在一起,分享祭品,谓之“吃清明粑”,寓意福泽共享。在赣州客家地区,清明节还有“踏青”的习俗,人们在祭祖之余,会到郊外踏青游玩,感受春天的气息。

3. 端午节:驱邪避灾的夏日庆典


端午节在赣州客家地区同样受到高度重视。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活力的活动,特别是在赣江、章江、贡江等水域,鼓声雷动,百舸争流,展现出客家人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粽子的口味多样,有咸肉粽、灰水粽等。同时,人们还会在门前悬挂艾草、菖蒲,饮雄黄酒,以驱邪避灾,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儿童佩戴香囊,寓意避疫防病。

4. 中秋节:人月两团圆的家庭温情


中秋节是客家人家庭团聚、寄托思念的节日。皓月当空,家家户户摆设香案,供奉月饼、水果、柚子等,进行“拜月”仪式,祈求家庭和睦、生活美满。赏月、吃月饼是必不可少的活动,月饼口味以广式居多,也有客家特色的酥皮月饼。游子们无论身在何方,都会尽力赶回家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象征着客家人对家园和亲情的无限眷恋。

5. 其他节庆


此外,元宵节的“闹元宵”、七月半的“盂兰盆会”或“中元节”、重阳节的“登高望远”等,也各有其独特的习俗和意义,共同构成了赣州客家地区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

二、人生礼俗:生命轨迹的仪式化表达

客家人的“人生礼俗”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一系列仪式,标记着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阶段,并强调家庭、宗族和社会对个体的责任与关怀。

1. 出生礼:添丁之喜与祈福纳吉


客家人重视子嗣繁衍,添丁被视为家族香火的延续和兴旺的标志。婴儿出生后,会举行“报喜”仪式,向亲友通报喜讯。满月时,会举办“满月酒”或“弥月宴”,宴请亲朋好友,分享喜悦,并给婴儿剃“满月头”,寓意从头开始,健康成长。亲友会送上鸡蛋、红糖、衣物等贺礼,表达祝福。起名时,往往会根据族谱辈分和生辰八字来命名,寄托长辈对孩子的期望。

2. 婚嫁礼:喜结连理与家族传承


客家人的婚嫁习俗繁复而隆重,体现了客家人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族传承的强调。传统的婚嫁礼仪包括“提亲”、“看八字”、“订亲”(过大礼、送聘金)、“择吉日”、“迎亲”、“拜堂”、“闹洞房”等环节。

“迎亲”当日,新郎会带领迎亲队伍,敲锣打鼓、吹唢呐,到女方家接亲。新娘出门时,通常由兄长或舅舅背出门,脚不沾地,寓意娘家不失财。过门后,新人要举行“拜堂”仪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象征着对天地的敬畏、对父母的孝顺和夫妻恩爱。随后的“闹洞房”环节,既是亲友对新人的祝福和考验,也增添了喜庆气氛。客家婚宴通常丰盛热闹,宾客云集,展现出客家人的热情好客。

3. 丧葬礼:慎终追远与孝道彰显


客家人极其重视孝道,丧葬礼仪是孝道精神的集中体现。当家中长辈去世,子女会披麻戴孝,举行一系列繁琐而庄重的仪式,如“报丧”、“入殓”、“守灵”、“出殡”和“安葬”。在整个过程中,孝子贤孙要严格遵循礼仪,如跪拜、哭泣、烧香、烧纸钱等,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怀念,并祈求逝者安息。

客家人还特别讲究“风水”,认为祖坟的风水好坏直接影响后代子孙的兴衰,因此在选择墓地、下葬时都会请风水先生勘察。三年内要守孝,逢年过节都要祭拜,以尽人子之孝。

三、民间信仰与习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赣州客家地区的民间信仰,是客家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长期互动的结果,它寄托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1. 祖先崇拜:家族之魂与精神支柱


祖先崇拜是客家文化的核心。客家人深信祖先的在天之灵能保佑子孙后代。除了清明节扫墓,家中还设有“祖宗牌位”或“神龛”,每日焚香供奉。每年春节、重大节庆或家族大事,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向祖先汇报家族近况,祈求庇佑。宗族祠堂是祖先崇拜的另一个重要场所,是维系宗族团结、传承家风祖训的重要载体。

2. 神灵崇拜:祈福消灾的寄托


客家人还崇拜各种自然神和地方神,如“土地公”、“财神”、“山神”等。土地公被视为一方土地的守护神,掌管一方水土的丰收和居民的平安,几乎每个村落、田边都有土地庙。财神则寄托着人们对财富的向往。在特定日子,人们会前往庙宇或祠堂,焚香祷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广进、家人安康。

3. 风水习俗:趋吉避凶的生活哲学


“风水”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房屋选址、建造到祖坟的选定,客家人都非常重视风水。他们相信通过合理的布局,可以达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从而带来好运和福气。因此,客家围屋的选址和内部布局,无不体现着风水理论的运用。

四、客家民俗艺术:生活之美与文化传承

赣州客家地区的民俗艺术是其文化遗产中璀璨夺目的部分,它们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客家人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

1. 赣南采茶戏:地方戏曲的瑰宝


赣南采茶戏是流行于赣州地区及周边省份的客家地方戏曲,被誉为“客家艺术的活化石”。它起源于民间采茶歌舞,后吸收了花灯、道情等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其唱腔婉转悠扬,表演生动活泼,剧目多以表现客家人的日常生活、爱情故事和传统美德为主。每逢节庆或农闲时节,村落里常有采茶戏班子演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是维系社区情感、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方式。

2. 客家山歌:口头文学的活态传承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劳动、生活、爱情中即兴创作和传唱的民歌,被称为“有声音的客家风情画”。其内容广泛,形式自由,或叙事、或抒情、或对答,歌词质朴生动,旋律优美动听。山歌是客家人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也是客家历史、社会风俗的百科全书。在田间地头、围屋门坪,常常能听到客家人用山歌传递喜怒哀乐。

3. 舞龙舞狮:节日喜庆的象征


舞龙舞狮是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客家舞龙舞狮造型独特,气势磅礴,舞者在锣鼓声中上下翻腾,时而盘旋,时而跳跃,寓意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驱邪纳福。这项活动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是客家人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精神体现。

4. 其他民俗技艺


此外,赣州客家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剪纸、木雕、竹编、灯彩、扎彩等传统工艺,它们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造型,展现着客家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五、习俗的传承与现代挑战

赣州的客家传统习俗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薪火相传,构筑起客家人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全球化和城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年轻一代对传统习俗的认知和参与度有所下降;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一些习俗的表演场所和环境受到挤压。但与此同时,保护和传承客家传统文化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政府层面,赣南采茶戏、客家山歌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得到了专项保护和扶持。民间层面,一些客家村落和宗族积极组织复兴传统节庆活动,通过文化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式,赋予传统习俗新的生命力。

例如,赣州会昌的汉仙岩庙会、于都的唢呐表演、兴国的山歌擂台等,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当地群众参与,使古老的习俗焕发出新的活力。社区组织、学校教育也在积极推动客家文化的普及和传承,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热爱自己的根。

结语

赣州的客家传统习俗活动,是一部厚重的历史画卷,一曲悠扬的时代赞歌,更是客家人顽强生命力、深厚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它们不仅维系着血脉亲情和社区认同,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启示。尽管面临挑战,但在多方努力下,这些独具魅力的习俗活动必将继续在赣南大地上绽放异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纽带,向世界讲述着客家故事。

2025-11-01


上一篇:世界文化遗产深度解析:守护人类共同的记忆

下一篇:探寻中华文明之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