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海丝古港的世界遗产印记——深度解析万寿塔与安平桥125


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有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晋江。它不仅是现代经济的典范,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晋江的数个文化遗产点也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卓越的文化价值,成为了这一宏伟叙事中不可或缺的篇章。这些遗产点不仅是晋江乃至泉州辉煌海洋贸易史的实物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本文将深入探讨晋江在“泉州世界遗产”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万寿塔及石湖码头和安平桥,揭示它们如何共同构筑起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繁荣图景。

晋江,古称“泉南”,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早在宋元时期,晋江就已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和物资集散地。它所在的泉州港,在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并称“世界两大贸易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传教士和航海家。晋江境内的遗产点,正是这一段光辉历史的缩影。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宋元时期泉州港强大的海洋贸易支撑体系、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面貌以及中华民族的海洋文明智慧。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包含22个代表性古迹遗址。这些遗址点分布在泉州湾及晋江、南安等周边区域,共同构成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开放、繁荣的海洋贸易格局。而晋江的遗产点,正是其中支撑海陆交通和保障贸易安全的关键基础设施。它们不仅仅是建筑遗存,更是活态的历史教科书,讲述着千年前泉江儿女开拓海洋、拥抱世界的宏伟篇章。

一、万寿塔及石湖码头:海上航标与贸易要津

在晋江的石湖半岛上,一座古老的石塔巍然矗立,守望着浩瀚的台湾海峡,这便是著名的万寿塔。与它紧密相连的石湖码头,共同构成了“万寿塔及石湖码头”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点。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港口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提供航海保障和货物转运,见证了古代中国发达的海洋导航技术和繁忙的贸易活动。

万寿塔,又称“姑嫂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是一座用花岗岩石砌成的仿木楼阁式石塔。塔身呈八角形,共五层,高约21.2米。其外部雕刻精美,每层都有出檐和平座,内部则有螺旋形台阶可供攀登。塔基部雕刻有精美的佛像、莲花图案以及八卦纹饰,显示出浓厚的宗教色彩,也体现了宋代高超的石雕艺术水平。万寿塔的建造,旨在作为航海的灯塔和地标,为进出泉州港的船只提供明确的导航指引。在那个没有现代导航设备的时代,一座高耸的石塔,如同海上的眼睛,指引着无数远洋商船安全靠岸,也寄托着出海人对平安归来的美好愿望。

万寿塔不仅是航海的物理坐标,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民间传说中,万寿塔是为思念出海的丈夫而建,寄托着妻子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海上贸易平安的祈祷,因此也称“姑嫂塔”。这种传说为冰冷的石塔增添了一抹人性的温暖,也反映了当时航海贸易带给普通家庭的希望与风险。它的存在,象征着宋元时期泉州人敬畏海洋、征服海洋的精神,以及对世界开放的胸襟。

与万寿塔相伴的石湖码头,是宋元时期重要的货物集散和转运码头。石湖港湾水深港阔,背风避浪,自古便是天然良港。考古发掘证实,石湖码头拥有漫长的使用历史,从宋代开始就已是繁忙的贸易港口,直至明清时期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曾停泊着无数满载丝绸、瓷器、茶叶和香料、药材的商船,它们从这里启程,驶向日本、朝鲜、东南亚、印度洋乃至非洲东海岸。同时,异域的奇珍异宝、文化信仰也从这里登陆,传入中国内地。

石湖码头与万寿塔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塔提供导航,码头负责装卸。这种配套设施的完善,是泉州港口体系高效运作的缩影。它的存在,直接证明了宋元时期泉州港强大的海洋贸易能力和完善的港口基础设施。万寿塔和石湖码头,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远洋归来的商船在塔的指引下缓缓靠岸,码头上工人们忙碌地装卸货物,异域的语言和货物在此交汇,奏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乐章。

二、安平桥:海陆连通的壮丽史诗

在晋江市安海镇与南安市水头镇之间,横卧着一座雄伟的跨海石桥,它便是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这座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历经14年才建成的巨型石桥,是宋元时期泉州地区重要的陆路交通设施,同时也是连接海陆、沟通内外的关键枢纽。作为世界遗产点“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平桥以其无与伦比的规模、精湛的建造工艺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展现了宋元时期中国桥梁建造技术的巅峰和海陆联动的贸易网络。

安平桥,因其长度接近五华里(约2070米),又被称为“五里桥”。它是中国现存最长的古代跨海石桥,在世界桥梁史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独特的建造方式,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令人惊叹。桥身由无数巨大的花岗岩石条铺就,这些石条长达数米甚至十余米,重达数吨。在没有现代机械的年代,如何将这些巨石精准地安装到海中的桥墩上?这凝聚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汗水。据史料记载和考古推测,工匠们巧妙地利用潮汐涨落的原理,在退潮时搭建支架,将巨石置于船上,待涨潮时船体上浮,再将石条运至桥墩上方,待退潮时石条便精准落位。这种“浮运法”展示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工程实践能力。

安平桥的桥墩结构也颇具特色,有船形、半船形和方形等多种,以适应不同水流和地质条件,确保桥体的稳固。桥面上铺设的石板平整宽阔,两侧设有石护栏,栏杆上雕刻着精美的石狮、石将军等形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既起到装饰作用,又寓意着镇守海疆、祈福平安。桥中还建有五座亭阁,其中最大的是中部的“水心亭”,又称“中亭”,亭内供奉神像,既为过往行人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也成为桥梁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象征。

安平桥的建造,不仅仅是为了方便两岸交通。在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海洋贸易的空前繁荣,大量物资需要从内陆通过陆路运至港口,同时海外商品也需通过陆路转运到更广阔的市场。安平桥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泉州湾与周边地区特别是晋江、南安之间的陆路运输距离,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效率。它使得福建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腹地与泉州港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商品流通、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可以说,安平桥是泉州港口体系的陆路延伸,是保障其海洋贸易顺畅运行的重要动脉。

除了其交通功能和工程价值,安平桥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精神意义。它象征着宋元时期泉州人民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体现。数百年间,安平桥见证了无数商贾的往来,渔民的辛劳,以及文人墨客的吟咏。它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部镌刻在石上的史诗,讲述着闽南人民与海共生、向海而兴的壮阔历程。

三、晋江世界遗产的现代意义与未来展望

晋江境内的万寿塔及石湖码头和安平桥,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它们以实物形式,向世人展示了宋元时期中国海洋文明的辉煌成就,以及中华民族在海洋贸易、航海技术、工程建筑等方面的卓越智慧。

这些遗产点共同描绘了一幅完整的古代港口运作图景:万寿塔和石湖码头在海上提供导航和货物装卸,确保了海外贸易的顺利进行;安平桥则在陆上连接着港口与内陆,保障了物资的集散和流通。这种海陆联动的系统,是宋元时期泉州港口能够成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关键支撑。

在现代,晋江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县域之一,其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和国际视野。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发展的负责。晋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科学规划、投入资金、专业修复和公众教育等多种手段,确保这些千年古迹能够永续留存,继续向后人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海丝故事。

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晋江的文化软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吸引了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探访,了解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海洋文化。这也有助于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晋江的遗产点也成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进一步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理解。

展望未来,晋江将继续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活化利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数字化展示、沉浸式体验、国际合作等创新方式,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感受这些遗产的魅力。晋江的万寿塔依然屹立,安平桥依旧横卧,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民族面向海洋、拥抱世界的精神象征。它们将继续作为海丝古港的印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璀璨光华。

2025-10-31


上一篇:中华团圆夜:中秋传统习俗的千年流转与当代传承

下一篇:幽谷君子:兰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