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瑰宝: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外的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2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世界遗产名录,如同人类文明的璀璨星图,收录了全球范围内具有“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UV)的自然和文化瑰宝。这些被列入名录的遗址,因其无与伦比的历史、艺术、科学或审美意义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保护。然而,这张星图并非人类所有遗产的全貌。在世界遗产名录之外,还存在着数量更为庞大、类型更为多样、价值同样不容忽视的文化遗产。这些“非世界文化遗产”或许缺乏国际舞台的聚光灯,却是构成地方、国家乃至人类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的基石。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被“忽视的瑰宝”的独特价值、它们面临的挑战,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一、世界遗产体系的局限性与“非世界遗产”的界定

世界遗产名录的建立,旨在促进全球范围内的遗产保护合作,其成功有目共睹。但任何体系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要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遗址必须满足一系列严格的评选标准,并经过复杂的提名和评估程序。这一过程不仅耗时耗力,还需要国家层面强大的政治意愿、专业的申报团队和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许多虽然具有重要意义,但达不到“突出普遍价值”门槛、或缺乏申报资源的遗址,往往被排除在外。

“非世界文化遗产”并非一个官方的学术分类,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那些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但对某一地区、国家、社区或特定人群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社会、艺术或科学价值的各类遗产。它们可以是:
国家级或地方级遗产: 已被纳入国家或地方遗产保护体系,但未达到世界遗产标准或尚未启动申报程序的遗址。
社区遗产: 与特定社区的日常生活、传统习俗、集体记忆紧密相连,主要由社区自身进行传承和保护的遗址。
特定主题遗产: 如工业遗产、农业景观、20世纪现代建筑、水下文化遗产等,其中一些类型在过去可能未被充分认识其价值。
濒危或受威胁遗产: 因自然灾害、城市化、冲突等原因面临消失风险,但尚未获得国际关注和援助的遗址。
日常与非纪念性遗产: 相对于宏伟的纪念碑式建筑,这些遗产可能包括普通的民居、传统街道、历史集市、农田水利设施等,它们承载着普通人的生活记忆和文化实践。

这些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丰富肌理,它们的重要性不应因缺乏国际认证而打折扣。

二、“非世界遗产”的独特价值与多样性

“非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恰恰在于其多样性、地方性和与社区的紧密连接,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补充并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图景。

1. 地方与民族身份的根基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对遗产的最初感知往往源于身边的建筑、街道、传说和习俗。这些“非世界遗产”是地方社区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构建地方身份认同的纽带。一座老旧的牌坊、一段残破的城墙、一处世代相传的宗祠、一个传统的手工作坊,甚至一片具有历史意义的农田或渔港,都可能承载着当地居民的共同记忆、价值观和情感。它们是地方文化的活态博物馆,让居民感受到归属感,也为外部世界了解地方特色提供了窗口。在民族层面,许多未入选世界遗产的古迹、历史遗址和文化景观,同样是国家历史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源泉。

2. 历史叙事的补充与修正


世界遗产名录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那些具有宏大叙事、代表主流文明或权力中心的遗址。而“非世界遗产”则提供了更加多元、细致甚至边缘化的历史视角。它们可能记录了某一特定职业群体(如矿工、纺织工人)的生活,反映了某一特定阶层(如平民、农民)的生存状态,或是见证了某一不被主流历史关注的事件。通过保护和研究这些遗产,我们能够填补历史的空白,修正单一的历史叙事,呈现更为丰富和全面的历史图景,让更多被忽视的声音得以被听到。

3. 遗产类型的广度与深度


“非世界遗产”的类型远比世界遗产名录所能涵盖的更为广泛。除了常见的古建筑、考古遗址,它们还包括:
工业遗产: 废弃的工厂、矿井、铁路、港口等,见证了工业革命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农业景观与传统村落: 传统的梯田、水利系统、农耕工具、依山傍水的村落布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20世纪现代建筑: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也逐渐被赋予历史价值。
水下文化遗产: 沉船、水下城市遗迹等,是了解古代航海、贸易和科技的重要线索。
无形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戏剧、手工艺、节庆活动)都与特定的场地、建筑或器物紧密相连,这些物质载体是其传承和展示的基础。

这些多样的遗产类型共同构建了人类文明的立体图景,拓展了我们对“遗产”的理解。

4. 推动可持续发展与社区参与


由于缺乏国际知名度,“非世界遗产”通常不会面临过度旅游的压力,这为它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地方政府和社区可以主导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将其与当地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传统手工艺复兴相结合。这种由内而外的保护模式,不仅能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提升经济收入,还能增强社区对遗产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形成良性循环。社区的积极参与是“非世界遗产”保护成功的关键,因为它们最了解遗产的价值和社区的需求。

三、面临的挑战

尽管“非世界遗产”价值巨大,但它们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这些挑战往往比世界遗产更加复杂和普遍。

1. 资金短缺与资源匮乏


这是“非世界遗产”面临最普遍也是最根本的挑战。与世界遗产能够吸引国际资金和国家专项拨款不同,大多数非世界遗产的保护主要依赖地方政府预算、社区自筹资金或少数私人捐助。这些资金往往捉襟见肘,难以支撑大规模的修缮、维护、研究和宣传工作。专业人才(如文物修复师、遗产管理专家)的匮乏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在偏远地区。

2. 缺乏知名度与公众认知


由于缺乏世界遗产名录的光环,许多非世界遗产的知名度较低,公众对其价值的认知度不高。这导致社会各界对它们关注不足,难以形成强大的保护合力。在发展与保护发生冲突时,缺乏广泛支持的非世界遗产更容易被牺牲。旅游业者也更倾向于推广知名度高的世界遗产,使得非世界遗产的经济价值难以充分体现。

3. 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威胁


快速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是全球范围内遗产面临的共同挑战,对于非世界遗产而言尤为严峻。在经济发展的驱动下,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旧建筑、传统街区、工业遗址等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或基础设施。这不仅导致物质遗产的消失,也割裂了社区的历史文脉和集体记忆。农业景观、传统村落也面临人口外流、传统技艺失传的风险。

4.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的脆弱性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干旱、海平面上升、地震)对各类遗产都构成威胁,但非世界遗产由于其地理分布的广泛性、建筑材料的脆弱性以及保护措施的不足,往往更容易受到破坏。例如,许多由泥土、木材建造的传统民居在面对洪水或火灾时抵抗力较弱,且缺乏灾后迅速恢复的能力和资金。

5. 缺乏标准化保护框架


与世界遗产有一套明确的国际公约和操作指南不同,非世界遗产的保护主要依据各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其标准和执行力度参差不齐。一些国家可能拥有完善的国家遗产名录和保护法,而另一些国家则可能体系不健全,导致部分遗产处于保护的灰色地带。

四、保护策略与实践路径

鉴于“非世界遗产”面临的特殊挑战,其保护策略需要更加灵活、多元和注重地方特色。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实践路径:

1. 强化国家与地方立法保护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非世界遗产保护的基石。各国应进一步完善国家级和地方级的遗产保护法,将更多具有地方意义的遗址纳入正式的保护名录。这包括制定更具包容性的遗产认定标准,将工业遗产、农业景观、20世纪现代建筑等新兴遗产类型纳入考量。同时,应加强执法力度,将遗产保护融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和环境评估等环节,从源头上预防破坏。

2. 创新资金募集与合作模式


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需要创新思维。可以探索建立多渠道的资金募集机制,如设立地方遗产保护基金、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公益捐助、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遗产活化项目(例如通过公私合营模式),以及利用众筹等新兴方式。此外,加强国际和区域层面的合作也至关重要,一些国际组织(如全球遗产基金会、世界古迹基金会等)和区域性文化机构也为非世界遗产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3. 提升公众意识与社区参与


提高公众对非世界遗产价值的认知是保护成功的关键。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公众教育活动,如举办遗产展览、讲座、文化节、遗产径导览等,让当地居民和游客了解这些遗产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更重要的是,要鼓励社区居民深度参与遗产保护的全过程,包括遗产调查、修缮、管理和活化利用。通过培训和赋能,让社区成为遗产的守护者和受益者,而非旁观者。

4. 数字化记录与技术应用


在资金和人力有限的情况下,数字化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利用3D扫描、摄影测量、激光雷达等技术对非世界遗产进行高精度测绘和建模,建立数字档案,可以为未来的研究、修复和重建提供宝贵数据。开发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应用,创建在线数据库和虚拟导览,不仅能提升公众的参与度,也能在遗产本体受损甚至消失的情况下,保留其数字化的形象和信息。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则可用于大范围的遗产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潜在威胁。

5. 发展负责任的文化旅游


将非世界遗产融入负责任的文化旅游线路,可以为其带来经济效益,反哺遗产保护。这需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强调体验式、深度游,让游客与当地社区和文化进行真实互动。鼓励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如传统手工艺品、地方美食、文化创意产品等,将遗产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惠及当地居民。同时,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管理,确保旅游活动不会对遗产造成负面影响。

6. 促进国际交流与经验分享


虽然是非世界遗产,但世界各地在保护此类遗产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通过国际研讨会、专家交流、项目合作等形式,可以分享最佳实践、学习创新方法,共同应对挑战。例如,欧洲遗产日等活动为各国展示和宣传本国非世界遗产提供了平台。

结语

世界遗产名录固然重要,但人类文明的真正丰富性体现在其无穷无尽的多样性之中。“非世界文化遗产”正是这种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它们是连接我们与祖先、与土地、与社区的无形纽带。对它们的保护,不仅仅是维护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更是守护人类集体记忆的完整性、文化多样性的活力,以及地方社区的身份认同和可持续发展。它们是深埋在泥土中的瑰宝,是散落在乡野间的珍珠,它们的光芒虽然可能不及世界遗产那般耀眼,但其对地方、对民族、对人类的独特价值,绝不容忽视。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让这些被“忽视的瑰宝”重新焕发光彩,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多元和可持续的文化未来。

2025-10-30


上一篇:世界文化遗产:人类文明的瑰宝与永续传承

下一篇:围棋: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