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春节:从祭祖敬神到阖家团圆的千年传承26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亿万华夏儿女对团圆、幸福、吉祥的美好憧憬。在福建东南沿海的妈祖故乡——莆田,春节的习俗更是独具特色,它不仅融合了闽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更与当地特有的妈祖信仰、宗族观念以及海洋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了从腊月到元宵节期间一系列丰富多彩、庄重而又充满人情味的传统活动。莆田的春节,是一部活态的文化史诗,诉说着这片土地上人民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缅怀、对神灵的虔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年前准备:迎祥纳福的序曲(腊月二十三至除夕前)

莆田的春节气氛,从“小年”就开始渐次浓郁。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年”,家家户户会进行“送灶神”的仪式。人们认为灶神是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的监察使者,会在这一天返回天庭禀报各家善恶。因此,莆田人会备上甜食如糖瓜、年糕等祭品,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同时,大规模的“扫尘”也随之展开,寓意辞旧迎新,将一切不洁、不顺扫出门外,迎接新年的好运与福气。

临近除夕,年货的置办是每家每户的重头戏。莆田靠海,海鲜自然是年货清单上的主角,如鲍鱼、海蛎、对虾、鱿鱼干等,寓意年年有余、生活富足。此外,各种寓意吉祥的特色糕点也必不可少,如状元糕(千层糕)、年糕、红团、白粿等,它们不仅是祭祀祖先的供品,也是款待亲友的佳肴。家家户户还会采购新衣、新鞋、春联、灯笼、香烛、金纸等,将屋里屋外装饰一新,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在莆田,很多人家会请当地的书法爱好者手写春联,笔墨间流淌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二、除夕夜:阖家团圆的温情时刻

除夕是莆田春节习俗中最为隆重和核心的一环。这一天,远在他乡的游子无论多远,都要跋山涉水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傍晚时分,家家户户会进行一番神圣而庄重的“祭祖”仪式。在莆田,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对祖先的敬仰与缅怀被视为家族传承的基石。人们会摆上丰盛的祭品,包括煮熟的整鸡、整鸭、鱼、肉以及各种糕点果品,点燃香烛,恭恭敬敬地向列祖列宗行跪拜礼,汇报一年来的成就,祈求祖先庇佑后代子孙平安健康、事业兴旺。这种仪式不仅是对血脉的认同,更是对家族精神的传承。

祭祖之后,便是备受期待的“年夜饭”,莆田人称之为“做年”。年夜饭的菜肴极其丰盛,多达十几二十道,寓意十全十美、样样俱全。菜品中除了上述提及的海鲜,还有许多带有吉祥寓意的家常菜,如“长寿面”象征长寿,“豆腐”寓意头福,“发菜”谐音发财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畅谈一年来的点点滴滴,其乐融融。在莆田,年夜饭通常会从傍晚一直吃到深夜,甚至跨过零点,寓意“守岁”,即辞旧迎新、祈求长寿。

吃完年夜饭,长辈会给晚辈派发“压岁钱”,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学业进步。孩子们则会兴奋地燃放鞭炮,噼里啪啦的响声响彻夜空,驱赶旧岁的晦气,迎来新年的喜庆。许多家庭会围坐在一起,观看央视春晚,直至午夜零点钟声敲响,万家灯火通明,鞭炮声震耳欲聋,将除夕夜推向高潮,宣告新一年的到来。

三、正月初一:祈福纳新的开始

大年初一是春节最核心的一天。天刚蒙蒙亮,许多莆田人便会早早起床,换上新衣,焚香祭拜神明和祖先。首先是“开门炮”,象征着开门大吉,红红火火。随后,家家户户会准备清淡的早餐,如面线糊、汤圆等,寓意团圆和顺利。初一当天,有着严格的禁忌,例如,不能扫地、不能倒垃圾,以免将家中的财气福气扫出门外;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要多说好话、吉利话;已出嫁的女儿不能回娘家,以免“带走娘家财运”,这虽然是一种旧俗,但在一些地方仍被遵守。

“拜年”是初一的重要活动。晚辈要向长辈拜年,祝愿长辈健康长寿,长辈则会给予晚辈祝福和鼓励。同辈之间也会互相拜访,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话语。在莆田,初一的拜年活动往往是从近亲开始,逐步扩展到远亲和朋友。许多人还会选择在初一前往当地的寺庙、宫观烧香拜佛,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阖家安康。作为妈祖的故乡,湄洲岛的妈祖祖庙、文峰天后宫等地更是香火鼎盛,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祈求妈祖娘娘的庇佑。

四、正月期间:热闹非凡的民俗活动(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前)

春节的热闹气氛并不会随着大年初一的过去而消减,反而会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正月初二开始,已嫁的女儿可以“回娘家”拜年,俗称“作客”。娘家会准备丰盛的宴席款待,女婿也会随同前往,增进两家人的情谊。亲戚朋友间的走动变得频繁,互相拜访、互赠礼品,共享节日的喜悦。

在莆田的乡村和一些古镇,正月期间还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游神”和“踩街”。“游神”是指将各村供奉的守护神(如妈祖、土地公、城隍爷、各姓氏祖先神等)请出庙宇,进行巡境,寓意神明巡视地方、驱邪纳福。游神队伍通常庞大而热闹,包括舞龙舞狮队、十音八乐、肩扛神轿的轿夫、抬着“彩亭”的儿童,以及各种民间艺术表演者。所到之处,家家户户设香案迎接,燃放鞭炮,场面蔚为壮观,吸引大量民众围观。

“踩街”则是指各种民俗表演队伍在街头巷尾进行巡游表演,如莆田特色的南少林武术表演、肩头戏、旱船、高跷、歌舞等。这些活动不仅是民间艺术的展示,更是村民们凝聚力量、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也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正月期间,莆田城乡还会举办各种地方戏曲演出,如莆仙戏,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五、元宵节:春节的华丽收尾(正月十五)

莆田的春节习俗,最终会以元宵节的盛大庆祝而达到高潮并画上圆满的句号。莆田的元宵节素有“小过年”之称,其热闹程度甚至不亚于除夕,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多月(从正月头到二月头),被誉为“天下妈祖,莆田元宵”。

元宵节当天,人们会吃汤圆或元宵,寓意阖家团圆、甜甜蜜蜜。但更具特色的是,莆田各地会举行形式多样、规模宏大的“闹元宵”活动。这些活动往往是各村各姓氏宗族之间的传统竞赛和交流。例如,有“爬刀梯”、“过火海”等惊险刺激的民俗表演,展示了当地人民的勇气和信仰;有彩灯游行,制作精巧的花灯被抬上街头,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有“攻炮城”,民众将鞭炮投入特定的“炮城”中,燃放的鞭炮越多,寓意新的一年越兴旺。此外,还有舞龙、舞狮、车鼓队、十音八乐等传统表演。

在妈祖信仰盛行的莆田,元宵节的游神活动尤其隆重。湄洲岛妈祖祖庙的“妈祖绕境”巡安活动,更是吸引海内外信众前来朝拜。各村的神灵会被请出来,戴上金光闪闪的“神头”,穿上华丽的“神衣”,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中进行盛大巡游。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海洋中,这种热闹景象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乃至更晚,才逐渐平息下来,标志着整个春节假期的正式结束。

结语

莆田的春节传统习俗,是一幅由历史、信仰、宗族、亲情和民间艺术共同编织而成的绚丽画卷。它不仅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体现了莆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深沉热爱和不懈追求。从年前的准备到除夕的团圆,从正月的拜年到元宵的狂欢,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世代相传的习俗,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活力,它们是维系家族情感的纽带,是传承地方文化的载体,更是莆田人民精神家园的坚实基石。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莆田人民通过这些传统习俗,不仅表达了对过去一年的感恩,也寄托了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期盼,让“年”味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历久弥新,代代相传。

2025-10-28


上一篇:武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条例:全球喀斯特瑰宝的法治守护

下一篇:媒妁之言:中国传统说媒文化的历史、角色与现代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