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西和: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独特魅力319


中国,这片广袤而古老的土地,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到诗词歌赋的文学巅峰,从陶瓷丝绸的精湛工艺,到京剧昆曲的舞台艺术,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然而,要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不仅要仰望其宏大叙事,更要深入到那些散落在祖国各地、默默坚守与传承的角落。甘肃省陇南市的西和县,正是这样一个鲜活的文化宝库,它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底蕴和充满生命力的民间习俗,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地方层面的活态传承与创新。

西和,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隶属陇南市,位于秦岭山脉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历史上既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又是相对封闭的文化单元。它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辅道,连通巴蜀与中原,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熔炉。然而,正是这种“居山而守”的特性,让西和在漫长的岁月中,得以将许多古老而珍贵的传统文化元素完好地保留下来,代代相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特色。在西和的文化图谱中,最耀眼、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和乞巧节”。

一、 西和乞巧节:活态传承的文化瑰宝

乞巧节,俗称“七夕”,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它承载着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寄寓着人们对美好情感的向往。然而,西和的乞巧节,却以其独特的仪式、绵长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超越了普遍意义上的七夕节,成为一项独具地方色彩、文化底蕴丰厚的民俗盛事。西和乞巧节并非单纯地纪念爱情,它更是一场持续数日、以女性为主导、围绕“巧娘”崇拜和女性技艺展示的综合性文化活动,被誉为“中国女儿节的活化石”。

西和乞巧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至汉魏已蔚然成风,其仪式之复杂、参与之广泛、持续之久远,令人惊叹。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到初七,西和城乡便沉浸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整个节日可以分为“迎巧”、“坐巧”、“拜巧”、“祭巧”、“娱巧”和“送巧”六个阶段,环环相扣,充满了仪式感。

迎巧: 在农历七月初一傍晚,各家巧娘(通常是未婚少女或新婚妇女)会在事先选定的巧娘首领带领下,前往山野或河边,点燃香火,载歌载舞,通过“汲巧水”、“沐巧(仙)水”等仪式,将“巧娘”神灵迎接到自己家中。这一过程充满了神秘色彩和对自然神灵的敬畏。

坐巧: 这是乞巧节的核心环节,从七月初二到初六,巧娘们日夜聚坐在专门布置的“巧房”或“花房”中。房内供奉着巧娘神位,摆放着各种精致的巧果、巧食和女红作品,如刺绣、剪纸、编制物等。巧娘们围坐在一起,或做针线活,或编织麻线,或唱着古老的乞巧歌谣,歌谣内容涵盖了对生活、爱情、农耕、家庭的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女性智慧的赞美。老一辈的“巧娘”会向年轻一代传授技艺、讲述传说,这正是传统文化得以活态传承的生动场景。

拜巧与祭巧: 在“坐巧”期间,巧娘们会定时举行拜巧仪式,向巧娘神位焚香祷告,祈求心灵手巧、婚姻美满、子嗣繁盛。同时,也会摆上丰盛的祭品,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对丰收的感恩。这些祭品往往都是巧娘们亲手制作的巧果、面花,寓意深远。

娱巧: 除了仪式性的活动,乞巧节也是一个充满欢乐和娱乐的节日。巧娘们会进行各种才艺展示和游戏,如“穿针引线”、“巧手织布”等比赛。夜晚,在月光下,她们会围坐在一起,唱乞巧歌,玩“耍巧”游戏,气氛热烈而温馨。这些活动不仅是技艺的比拼,更是情感的交流和社区的凝聚。

送巧: 农历七月初七深夜,乞巧节进入尾声。巧娘们会再次来到河边或山野,将精心制作的巧果、面花以及供奉过的香烛等,连同写着心愿的纸条一起放入水中或焚烧,象征着将巧娘神灵送回天宫,并带走她们的祈愿。整个过程庄重而肃穆,也饱含着对明年乞巧的期盼。

西和乞巧节之所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其完整保留了古老的节日形态,其核心在于对女性智慧、勤劳和创造力的崇拜与肯定。它不仅是民间信仰的体现,更是社会伦理、审美情趣、教育传承等多元文化元素的融合体。通过“乞巧”,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得到彰显,家族和社区的凝聚力也得以加强。它超越了简单的“情人节”概念,成为了一部活生生的女性文化史诗。

二、 西和多元文化:璀璨的民间艺术群星

除了乞巧节这一核心名片,西和还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它们共同构筑了西和独特而迷人的文化景观。

民间剪纸艺术: 西和的剪纸艺术与乞巧节紧密相连,是巧娘们展现巧手的重要载体。她们以剪刀为笔,以纸张为墨,剪出各种花卉、动物、人物和吉祥图案,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寓意吉祥。这些剪纸不仅装饰了巧房,也成为人们馈赠亲友、表达祝福的佳品。西和剪纸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民俗意蕴,展现了西北地区人民朴素而又丰富的审美情趣。

社火与民间歌舞: 社火是西北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西和的社火同样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每逢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西和城乡便会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等社火表演轮番上演,热闹非凡。社火不仅是庆祝节日的方式,更是村民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集体狂欢。此外,西和还有其独特的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如“西和道情”、“曲子戏”等,这些艺术形式以其质朴的旋律和充满乡土气息的歌词,诉说着西和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历史记忆。

传统手工艺: 在西和的日常生活中,传统手工艺随处可见。当地的刺绣、编织、泥塑、木雕等,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湛的技艺。特别是与女性生活紧密相关的刺绣,在乞巧节期间尤为突出,巧娘们会将绣好的鞋垫、荷包、香囊等展示出来,这些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艺术品和情感的载体。

农耕文化与饮食习俗: 作为典型的农耕文明地区,西和的传统文化也深深根植于其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之中。二十四节气、祭祀土地神和灶神等传统活动,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在饮食方面,西和也有其独特的风味,如以玉米、小麦、豆类为主的粗粮细作,以及各种节庆食品,都体现着当地人民对食材的智慧运用和对传统美食的传承。

三、 传承与发展:守望与创新并存

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消逝的风险。然而,西和县在保护和传承其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西和乞巧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为乞巧节带来了荣誉,也为其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当地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力度,建立了乞巧博物馆,组织专业人员对乞巧歌谣、仪式流程等进行抢救性记录和整理。同时,也鼓励当地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参与到乞巧节的各项活动中来,确保这一古老节日的生命力。

然而,传承并非一味地墨守成规。在保持传统文化原真性的前提下,西和也在探索创新发展的路径。例如,通过文化旅游,将乞巧节等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地方发展的动力。举办乞巧文化旅游节,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西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西和的传统文化。此外,一些手工艺人也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传统手工艺注入新的活力。

当然,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西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城镇化进程导致年轻人口外流,如何吸引年轻人回归并投身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同时,在商业开发中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保持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和神圣感,也是一个需要平衡的课题。这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为魂,让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结语

陇南西和,这座位于中国西北内陆的县城,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人文底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一个典范。以乞巧节为代表的西和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古老习俗的简单沿袭,更是对生命、对女性、对家庭、对社区深层价值观的坚守。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根植于人民生活之中,充满生命力、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进的有机体。

探寻西和,就是探寻中华文明的根脉,感受其在地方层面的生动呈现和独特魅力。西和的故事,提醒我们,在追逐现代化的同时,不应忘却来时的路,更应珍视并传承好那些沉淀着民族智慧和情感的传统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底气所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西和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2025-10-25


上一篇:全球文化遗产推广的深度解析与未来策略展望

下一篇:传承与创新:深度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与全球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