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石碑的时代印记与守护宣言360


在广袤无垠的中国西北大漠深处,古老的丝绸之路穿梭其间,孕育了无数文明的瑰宝。在这条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大动脉上,敦煌莫高窟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它不仅是佛教艺术的殿堂,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活化石。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莫高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一块庄严的石碑永久镌刻和昭示。这块“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石碑”,不仅仅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承载着莫高窟千年历史的荣耀,也凝聚着人类对文化遗产共同守护的承诺,更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代印记和守护宣言。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它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的兴建,绵延千余年。现存洞窟735个,其中保存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这些艺术杰作,以其无比的规模、精美的技艺、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构筑了一个无与伦比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墙壁上的博物馆”和“沙漠中的美术馆”。

莫高窟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多元性与包容性。这里的壁画题材广泛,包括佛经故事画、佛像画、供养人画、装饰图案画、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山水画等。从北魏的“瘦骨清相”到盛唐的“丰腴饱满”,从西域风格的融合到中原画风的浸润,莫高窟的壁画清晰地展现了中国佛教艺术发展演变的完整脉络,也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变迁。彩塑作品同样精妙绝伦,有高大雄伟的巨型佛像,也有玲珑小巧的菩萨、飞天,它们或慈祥庄严,或生动活泼,是雕塑史上的不朽丰碑。莫而这些艺术成就的背后,是千百年间无数画工、匠师、僧侣和信徒的智慧、汗水与虔诚,他们共同铸就了莫高窟这一世界级的艺术奇迹。

然而,莫高窟并非一直安然无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曾遭遇自然侵蚀、人为破坏以及近代列强的掠夺。19世纪末20世纪初,震惊世界的“藏经洞”被发现,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西方探险家和考古学家(如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等)的大量劫掠,致使大量珍贵文物远走海外。这些惨痛的经历,深刻地提醒着世人,文化遗产的脆弱性和保护的紧迫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莫高窟的保护工作,成立了专门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抢救、修复和研究。

正是基于莫高窟的超凡价值和长期以来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莫高窟申遗的申请。申遗过程是一个严谨而漫长的国际评估,它要求参选遗产地必须具备“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UV),即在文化或自然方面具有超越国家界限、对全人类都具有重要意义的价值。莫高窟最终凭借其符合世界遗产评审的六项文化遗产标准中的多项(尤其突出的是:代表人类天才创造力的杰作;在一段时间内或在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市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是一种建筑或技术组合的卓越范例,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与具有突出普遍意义的事件、现行传统、思想、信仰、艺术及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于1987年12月正式获得认可。

1987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莫高窟与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等中国首批六个项目一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一事件,标志着莫高窟从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上升到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获得了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和关注。为了铭记这一重要时刻,并在遗址地竖立醒目标志,一块庄严的“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石碑”应运而生。

这块石碑通常位于莫高窟核心参观区域或游客中心附近显著位置,是每一位到访者最先接触到的标志之一。石碑的材质多选用坚固耐磨的花岗岩或大理石,以彰显其永恒性和庄重性。碑身正面,通常镌刻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志,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中文、英文或其他主要语言的字样。下方则明确刻有“莫高窟”字样和“1987年”这一入选年份。它的设计简洁而大气,既体现了国际组织的权威性,也融合了中国传统碑刻的艺术风格。

“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石碑”的意义远不止于其物理形态。它首先是国际公认的象征,向全世界宣告莫高窟的“突出普遍价值”得到了权威机构的肯定。对于中国而言,它是民族自豪感的具体体现,彰显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卓越贡献。对于敦煌本地居民,它带来了文化自信和发展机遇,随着世界遗产地位的提升,莫高窟的知名度大幅提升,吸引了更多国内外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更深层次地看,这块石碑是一份沉甸甸的“守护宣言”。它不仅仅是荣耀的象征,更是责任的铭记。世界遗产的称号,赋予了莫高窟更广泛的国际保护义务和标准。石碑的设立,无声地提醒着我们,对莫高窟的保护,不再仅仅是中国一国的责任,而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它呼吁所有国家、组织和个人共同关注和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在它的指引下,敦煌研究院在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和管理方面,持续探索并实践着先进的科学方法。例如,针对壁画脱落、酥碱、空鼓等病害,科研人员研发了壁画修复材料和技术;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通过限流、预约、数字化展示等方式,平衡参观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科技,对洞窟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建立“数字敦煌”,让珍贵的壁画和塑像得以永久保存,并以创新的方式向全球展示。

这块石碑也像一座无声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对未来的思考。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遗产的价值也愈发凸显。莫高窟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其所承载的文化多元、文明互鉴精神,通过这块石碑传递给世人。它鼓励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站在石碑前,人们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激发对人类共同遗产的敬畏之心和传承之志。

总之,“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石碑”是莫高窟千年历史的浓缩,是其世界遗产地位的权威认证,更是对全人类共同守护文化遗产的庄严承诺。它静静地矗立在大漠戈壁之中,见证着莫高窟的辉煌与重生,也时刻提醒着我们,文化遗产的保护任重而道远。这块石碑不仅是莫高窟的一张世界名片,更是连接历史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桥梁,它以其坚韧的姿态,向世人宣告:莫高窟,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藏,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地悉心呵护,永续传承。

2025-10-22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典籍:经书的智慧、传承与现代启示

下一篇:敦煌莫高窟:丝绸之路上的世界文化遗产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