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探寻世界文化遗产视域下的壮美广西瑰宝290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与地理变迁中,地球母亲孕育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与人文瑰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遗产”名录,正是为了遴选、保护并向全人类展示这些具有“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UV)的文化与自然财富。它们不仅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更是文明演进的印记和自然演化的见证。当我们提及“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庄严而神圣的称号时,往往会联想到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罗马的斗兽场等举世闻名的地标。然而,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还有许多如珍珠般散落在边陲的区域,它们或许尚未获得世界遗产的正式认证,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厚的底蕴和卓越的价值,深刻诠释着世界遗产的核心精神。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德保县,正是这样一片充满神秘与活力的土地,它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历史积淀,等待着世人以世界遗产的视角去深入探寻与品味。

德保,地处广西西南边陲,隶属于百色市。这里山川秀美,民族风情浓郁,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尽管目前德保县尚未作为独立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或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生物多样性和人文景观,无疑具备了与世界遗产价值相契合的诸多特质。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德保位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亿万年的地质变迁雕塑出这里鬼斧神工的山峰、幽深莫测的溶洞、清澈见底的河流以及星罗棋布的地下水系。这片喀斯特地貌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独特的发育过程和地质特征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这里的峰林、峰丛、石芽、溶洞等景观类型多样,形态各异,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例如,德保的红叶森林公园以其秋季漫山红叶的壮美景象而闻名,而隐藏在深山中的溶洞群则以其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石幔等地下奇观,讲述着地球内部的秘密。这些自然景观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德保是世界稀有马种——德保矮马的原产地。德保矮马是目前世界存量最少、血统最纯正的矮马种群之一,被誉为“马中熊猫”。它们体型小巧,性格温驯,奔跑速度快,耐力持久,是当地壮族人民长期驯养和培育的宝贵遗产。德保矮马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动物学上的稀有现象,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当地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变迁、民俗信仰紧密相连,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演化的活态见证。德保矮马的基因多样性及其适应喀斯特山区环境的独特能力,使其具备了显著的科学研究价值;而其在农耕文明、交通运输乃至民间故事、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则赋予了其深厚的文化价值。保护德保矮马,就是保护一种独特的生物资源,更是保护一种与马息息相关的文化传统,这与世界遗产所倡导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理念不谋而合。

除了卓越的自然禀赋,德保的文化遗产同样熠熠生辉。德保是壮族世代聚居之地,同时也生活着瑶族、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使得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壮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体系在德保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里的壮族人民保留着许多古老的风俗习惯、传统节庆和技艺。比如,独特的壮族服饰,其色彩斑斓、纹样精致,不仅是日常生活的着装,更是民族身份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壮族的山歌,以其悠扬的曲调和富有哲理的歌词,传唱着劳动、爱情和生活的故事,是壮族人民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壮族的铜鼓,作为古代百越民族的图腾和祭祀重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和民族记忆,其制作工艺和使用习俗都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保的传统村落,是其文化遗产的又一张名片。在喀斯特山水的环抱中,许多古朴的壮族村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干栏式建筑等传统民居错落有致,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智慧。这些村落不仅是物质文化的载体,更是活态文化的博物馆。在这里,壮族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社会组织形式以及伦理道德观念得以完整保存和世代相传。村落中的古树、古井、祠堂、庙宇等,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社区的认同,是研究民族发展史、建筑史和地方社会史的宝贵实物资料。它们的价值,在于其整体性和原真性,正是世界遗产所强调的“文化景观”的典型范例。

从世界遗产的视野审视德保,我们不难发现其所具备的“突出普遍价值”的潜质。首先,德保的喀斯特地貌与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德保矮马这一珍稀物种及其独特的生态系统,体现了地球生命演化和地质构造的突出实例。其次,德保壮族为主体的多元民族文化,其传承至今的民俗节庆、传统技艺、歌舞艺术和古老村落,生动地展现了人类适应自然、创造文明的卓越成就,是研究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区域文明发展的珍贵样本。这些文化元素不仅是德保人民的根与魂,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界讲述着一个关于生命、自然、人类智慧与文化传承的动人故事。

然而,要让德保的价值被世界所认识,并最终有可能获得世界遗产的殊荣,并非一蹴而就。这需要当地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各界以及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首先,需要对德保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普查、研究和评估,科学论证其“突出普遍价值”,并与世界遗产的评选标准进行严密对标。其次,必须加强遗产的保护与管理。这包括对喀斯特地貌的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对德保矮马的科学保种与繁育,对传统村落、民族文化艺术的抢救性保护与活态传承。特别是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对遗产地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再次,提升公众对遗产保护的意识至关重要,让当地居民成为遗产的守护者和受益者,实现社区与遗产的共同发展。最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将德保的独特魅力推向世界舞台,寻求国际社会在技术、资金和经验上的支持。

综上所述,德保县虽然尚未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其所蕴含的自然与文化价值,无疑与世界遗产所倡导的理念高度契合。这里不仅有喀斯特的壮丽奇景,有“马中熊猫”德保矮马的珍稀身影,更有壮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璀璨文化。德保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上的县域,它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一个生动缩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鲜活阐释。通过世界遗产的视角来审视德保,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片土地的独特价值,也能够激发我们对文化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敬畏与保护之心。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下,德保这颗镶嵌在广西西南的璀璨明珠,终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遗产的殿堂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记忆与财富。

2025-10-21


上一篇:全球共识与行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辉煌成就与未来展望

下一篇:琴声、建筑、海风: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的诗意与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