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冬至习俗:舌尖上的温情与家风传承202


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气,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其隆重程度甚至不亚于春节。在福建沿海的莆田,冬至更是承载着深厚的家族情谊、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对先祖的敬畏之心。莆田的冬至习俗,不仅是岁末年初对过去一年的感恩和总结,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以及维系家族血脉、传承优良家风的重要载体。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莆田冬至的传统习俗,从祭祖拜神到特色美食,从家庭团聚到文化内涵,展现这一古老节日在莆田大地上的勃勃生机。

一、 冬至:中华文化的深远印记与莆田的独特底蕴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出的节气,标志着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古代重要的天文节点。在农耕社会,冬至被视为万物复苏、新的循环的开始,因此备受重视。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节日,寄寓着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生命周期的感悟。在莆田,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地域文化的城市,冬至被赋予了更为浓厚的地方色彩。莆田地处闽中,与闽南文化既有交融又有区别,其传统习俗往往带有鲜明的海洋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印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冬至庆典。

莆田人对“年”的观念,往往是贯穿农历腊月到春节的整个时段,而冬至则被视为这个“年”的序曲或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家家户户会提前做足准备,从置办年货到清洁居室,从准备祭品到亲手制作传统美食,每一个环节都透露出对节日的尊重和对家人的深情。这种对节日的重视,不仅体现了莆至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折射出他们勤劳朴实、重视家庭伦理的优秀品格。

二、 祭祖拜神:维系家族血脉的核心仪式

在莆田冬至习俗中,祭祖拜神无疑是最为庄重和核心的环节。莆田人素有慎终追远、敬祖睦宗的传统,家族观念极强。冬至这一天,通常在清晨便开始准备祭祀活动。家家户户会将神龛、祖先牌位擦拭一新,摆上丰盛的祭品。祭品通常包括“三牲”(鸡、鸭、猪肉,或以鱼代替)、时令水果、糕点、茶酒,以及最重要的冬至特色美食——米丸、米冻、咸米时等。

祭祀仪式通常由家中的长辈主持,子孙后代则依照辈分依次上前,焚香、点烛、叩拜。在香烟缭绕、烛火摇曳中,长辈会口中念念有词,向祖先禀报一年来的家庭平安、事业发展,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子孙昌盛。这个过程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与感恩,更是对家族传统的一种身体力行式的传承。通过祭祖,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学习孝道,理解家族的延续和责任。此外,部分家庭还会前往祖祠或墓地祭拜,清理墓园,奉上鲜花和供品,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敬意。

除了祭拜祖先,莆田部分家庭还会拜祭土地公、灶君等神祇,感谢他们一年来的庇佑,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宅平安。这种对天地神明的敬畏,体现了莆田人朴素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 搓冬至丸:家家户户的温情团聚时光

如果说祭祖是冬至的庄重仪式,那么“搓冬至丸”则是这个节日里最具生活气息和温情色彩的家庭活动。在莆田,人们称汤圆为“米丸”,冬至当天,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动员老少,一同动手搓米丸。

清晨或上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面粉与糯米粉混合,揉成柔软的面团。孩子们稚嫩的小手在父母或祖辈的指导下,将面团搓成一颗颗大小均匀、圆润饱满的米丸。欢声笑语充满整个屋子,亲情在指尖的揉搓中流淌,代代相传的记忆和技艺也在此刻得以延续。这不仅仅是制作食物的过程,更是一场亲子互动和家族情感交流的盛宴。

莆田的冬至丸种类丰富,既有甜的也有咸的,满足不同口味的需求。甜米丸通常是用糯米粉制成,煮熟后配以红糖姜汤,驱寒暖胃,寓意着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而咸米丸,则更具莆田特色,馅料丰富,常以虾米、香菇、猪肉丁、花生、蔬菜等炒制而成,外皮同样用糯米粉包裹,煮熟后口感软糯,鲜香可口。无论是甜是咸,米丸的圆形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生活的圆满,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安康的朴素愿望。

四、 莆田冬至的特色美食:味蕾上的传承

除了家喻户晓的冬至丸,莆田的冬至还有许多独具地方风味的特色美食,它们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

A. 咸米时:独特的风味记忆

“米时”(mǐ shí),是莆田特有的糯米制品,其中“咸米时”在冬至期间尤为常见。与咸米丸异曲同工,但形态和口感略有不同。咸米时通常做成扁平的饺子状或半月形,内馅同样以猪肉、虾米、香菇、笋丁等咸鲜食材为主,外皮Q弹软糯。蒸熟或煎熟后,外皮晶莹剔透,内馅饱满,香气扑鼻。它是莆田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节日美食,体现了莆田人对糯米制品的多样化创新,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B. 米冻:晶莹剔透的节日限定

“米冻”(mǐ dòng)是莆田冬至的另一道明星食品,尤其在城厢区、涵江区等地更为流行。它并非汤圆类,而是一种用米浆制作的清凉小吃。将大米浸泡磨浆,滤渣后熬煮成稠糊状,待其冷却凝固后,便成了晶莹剔透、状如果冻的米冻。食用时,将米冻切成小块或薄片,淋上酱油、蒜蓉、香醋、花生酱,再撒上葱花、香菜和少许辣椒油,口感爽滑、清凉解腻,是冬日里一道别具风味的开胃小吃。米冻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却需要精准的火候和比例,体现了莆田人对食物制作的精益求精。

C. 红团:喜庆吉祥的色彩

“红团”是福建沿海地区在节庆时常用的糕点,在莆田冬至亦有出现。红团用糯米粉做成外皮,通常染成喜庆的红色,内馅有甜有咸,如花生芝麻馅、豆沙馅或绿豆馅。通过特制的木质印模印出精美的图案和吉祥文字,如“寿”、“福”等,然后蒸熟。红团不仅色彩鲜艳,寓意吉祥,更是莆田人传递祝福、祈求好运的传统信物。它的出现,为冬至增添了浓厚的节日喜庆气氛。

D. 其他丰富菜肴

除了以上特色美食,莆田人在冬至这天还会准备其他丰富的菜肴,如各种炖品(羊肉、鸡肉等以滋补为主)、鱼肉海鲜(莆田靠海,海鲜丰富)、以及各种时令蔬菜等。家宴的丰盛程度,体现了家庭的富足和对节日的重视,也让团圆的餐桌更加温馨和美味。

五、 习俗背后的文化意蕴:团圆、感恩与希望

莆田冬至的诸多习俗,并非简单的饮食和仪式,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温情与哲思的文化场域,承载着深刻的文化意蕴。

团圆:“冬至大如年”,核心在于“团圆”。无论是搓米丸的家庭协作,还是祭祖后围坐一桌的丰盛家宴,都强调了家庭成员的相聚。在外打拼的游子,无论多远多忙,都尽可能赶回家中,与家人共享这份团圆的喜悦。这种对家庭凝聚力的看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

感恩:祭祖是感恩的集中表达,感恩祖先的荫庇、感恩父母的养育。同时,对土地公、灶君的祭拜,也体现了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感恩,感谢大自然的馈赠,祈求风调雨顺、物产丰饶。

希望: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转折点,预示着严寒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因此,它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的希望。搓圆圆的米丸,吃甜甜的汤圆,象征着新的一年生活圆满、甜甜蜜蜜;制作丰盛的食物,则寓意着来年丰衣足食、富足安康。

教育:在冬至的各项活动中,长辈通过言传身教,将传统文化、家族历史、伦理道德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下一代。孩子们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从而增强对家族、对故乡、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 传承与创新:现代社会中的冬至习俗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莆田的冬至习俗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外出工作求学增多,传统的大家庭模式逐渐演变为小家庭,一些繁琐的仪式可能会简化。例如,许多家庭不再像过去那样亲手从磨米粉开始制作米丸,而是选择购买现成的糯米粉或半成品。米冻、红团等特色小吃也逐渐出现在超市和烘焙店,方便了现代人的生活。

然而,尽管形式上有所变化,莆田人对冬至这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却从未减退。许多家庭仍然坚持在冬至这天回家团聚,共同祭祖、共享家宴。社区和地方文化组织也积极举办冬至主题活动,如搓米丸比赛、传统美食展销等,吸引年轻人参与,让古老的习俗焕发出新的活力。一些文创产品也将冬至元素融入设计,使传统文化以更时尚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

莆田冬至习俗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承诺。它在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同时,也顽强地保留着其核心的文化精神——对家庭的珍视、对先祖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份根植于泥土,浸润着乡情,弥漫着烟火气的传统,正以其独特的方式,继续温暖着一代又一代莆田人的心。

结语

冬至,在莆田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家谱,一桌丰盛的团圆饭,一份对故土和亲情的深情告白。从清晨的香火缭绕到傍晚的觥筹交错,从热气腾腾的米丸到清凉爽滑的米冻,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莆田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这些习俗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它们是家族记忆的纽带,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人们维系情感、表达感恩、寄托希望的重要方式。

在时代的变迁中,莆田的冬至习俗或许会呈现出新的面貌,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温馨的家庭情怀将永远是莆田人心中那份不变的温情与力量。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处何方,家永远是心灵的港湾,传统永远是精神的根脉。莆田的冬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方层面的生动展现,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一个绝佳窗口。

2025-10-20


上一篇:戒指:承載千年文化的微型遺產與人類情感的永恆見證

下一篇:农历正月传统习俗:从岁末到元宵的文化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