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甘肃:丝路古道上多元民族的家乡传统与风情203

``

甘肃,这片位于中国西北腹地的广袤土地,犹如一幅铺展在黄土高原、河西走廊与青藏高原过渡带上的壮丽画卷。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多元文化在此交汇、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家乡传统与习俗。这里生活着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撒拉等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携带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印记和生活智慧,共同编织出甘肃多彩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甘肃的传统习俗,是其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和民族构成的综合反映。从农耕文明的岁时节庆,到游牧民族的独特风情;从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到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的宗教信仰,无不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以及人生礼仪之中。它们不仅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更是维系社群情感、传承民族精神的纽带。

一、 岁时节庆:生活节奏的文化标记

甘肃的岁时节庆,如同时间的刻度,标记着农耕文明的生长周期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春节无疑是最隆重、最核心的节日。

春节(农历新年):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甘肃的春节习俗同样丰富多彩。腊八节一过,家家户户便开始“扫尘”,寓意辞旧迎新。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祈求来年平安。除夕夜,全家团圆,吃年夜饭,桌上必有象征年年高升的“年糕”和寓意发财的“油果子”(炸制面点,如麻花、馓子等)。守岁、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年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则派发压岁钱。春节期间,各地的“社火”表演更是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舞狮、舞龙、高跷、旱船等民俗表演队伍穿梭于街头巷尾,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元宵节(正月十五):春节的余韵在元宵节达到顶点。除了吃元宵、赏花灯,甘肃各地还有“闹社火”、“舞龙灯”、“猜灯谜”等活动。兰州水车园一带的花灯会、酒泉敦煌的灯会都颇具盛名,各式各样的花灯将夜晚装点得如梦如幻。

清明节(农历三月):这是一个缅怀先人、踏青祭祖的节日。人们会携带供品到墓地祭扫,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同时,清明也是春暖花开的时节,郊游踏青、放风筝也成为许多家庭的活动。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两大主题。甘肃地区的粽子口味多样,既有甜粽也有咸粽。在一些水域条件允许的地方,如黄河沿岸,还会举行小型龙舟比赛。此外,佩戴香囊、悬挂艾草菖蒲以辟邪也是常见的习俗。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象征着丰收和团圆。全家团聚,品尝月饼,赏月是主要活动。甘肃的月饼制作也颇具特色,有些地方会制作具有本地风味的大月饼,以庆祝丰收。

二、 民族特色:多元文化的独特风情

甘肃的多民族聚居是其习俗最显著的特点。每个民族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使得这片土地的文化景观异常丰富。

回族习俗:甘肃是全国回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他们的习俗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每年最重要的节日是“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古尔邦节”(宰牲节)。开斋节标志着斋月结束,家家户户会炸制“油香”(一种油炸面饼)、“馓子”,走亲访友,互道祝福。古尔邦节则以宰牲祭祀、馈赠亲友为主要内容。回族饮食严格遵循“清真”原则,不食猪肉、血液和自死动物。在婚丧嫁娶方面,回族婚礼通常简洁而隆重,注重宗教仪式。葬礼则讲究“土葬”,速葬,以示对死者的尊重。

藏族习俗: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浓郁的藏传佛教文化和游牧传统塑造了独特的藏族习俗。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与农历新年相近。过年期间,人们穿上盛装,煨桑祭神,互献“哈达”,载歌载舞。赛马节是夏季重要的活动,牧民们欢聚一堂,展示精湛的骑术和马上技艺。藏族饮食以糌粑、酥油茶、牛羊肉为主,待客时常献上香醇的青稞酒。他们的建筑多为石木结构,寺院金碧辉煌,而牧区则以“毡房”为居所。在婚俗上,藏族有其独特的“抢婚”(象征性)、“对歌”等传统。

裕固族习俗:作为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主要生活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以半农半牧为生。他们的服饰色彩鲜艳,头饰尤其精美。裕固族人民能歌善舞,流传着大量反映生产生活、历史变迁的“裕固族民歌”和“郭勒”舞蹈。婚俗中,提亲、订婚、迎亲都有严格的礼仪,婚礼上会有精彩的歌舞表演。他们也信奉藏传佛教,节日与藏族有相通之处,但又保留着自身独特的萨满教遗迹。

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习俗:这三个民族也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及周边地区。他们同样信仰伊斯兰教,因此在节日、饮食和人生礼仪上与回族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各自保留了一些独特的语言、服饰和手工艺品。例如,保安族的“保安刀”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撒拉族的“撒拉语”是独特的突厥语系语言,而东乡族则以独特的“东乡手抓羊肉”和“盖碗茶”文化著称。

三、 人生礼仪:生命旅程的庄重印记

从诞生到成年,从婚嫁到寿终,人生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在甘肃这片土地上都承载着深厚的仪式感和文化内涵。

诞生礼:孩子降生后,家中会张灯结彩,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在汉族地区,婴儿满月时会举行“满月酒”,宴请宾客,并给孩子剃“满月头”,寓意健康成长。回族则会在婴儿出生后诵经祝福,并由阿訇(宗教司职人员)为其取经名。藏族婴儿出生后,会请喇嘛诵经祈福,并举行“洗礼”仪式。

成年礼:相较于古代,现代社会汉族的成年礼仪式已趋于简化。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成年礼仍有保留。例如,一些藏族地区的男孩子在达到一定年龄后,会举行剪发、佩戴刀具等仪式,象征着他们即将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婚嫁礼仪:甘肃各民族的婚俗差异显著。汉族婚俗遵循“三书六礼”的传统,包括提亲、相亲、订婚、下聘、迎亲、拜堂等环节,讲究门当户对,热闹喜庆。回族婚礼相对简洁,注重在清真寺举行“尼卡哈”(证婚仪式),由阿訇诵经证婚,不重形式,但非常看重夫妻双方的意愿。藏族婚俗则充满高原民族的浪漫与神秘,提亲、求婚、订婚、迎娶等环节都伴随着歌舞、美酒和哈达,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抢婚”的习俗,但多为象征性。裕固族和东乡族等民族的婚礼也各有特色,通常融合了本民族的传统歌舞和宗教元素。

丧葬礼仪:甘肃各民族的丧葬习俗同样体现了其不同的信仰和文化。汉族多实行土葬,讲究入土为安,有“头七”、“烧七”、“百日”、“周年”等祭奠仪式,以寄托哀思。回族受伊斯兰教影响,实行速葬和土葬,不设灵堂,遗体用白布包裹,由清真寺负责处理,仪式简洁而庄重,强调灵魂归于真主。藏族则有土葬、水葬、天葬等多种形式,其中天葬是最具特色的丧葬方式,体现了对生命轮回的理解和对自然的尊重。

四、 生产生活:智慧与艺术的结晶

甘肃的生产生活习俗,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美化生活的智慧结晶。

饮食文化:甘肃的饮食以面食为主,种类繁多。享誉海内外的“兰州牛肉面”是其名片,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特色。此外,“酿皮子”、“浆水面”、“手抓羊肉”、“羊肉泡馍”、“甜胚子”、“灰豆子”等都是独具地方风味的小吃。在少数民族地区,如回族的“油香”、“馓子”,藏族的“糌粑”、“酥油茶”,裕固族的“烤羊肉”等,都展现了不同民族的饮食智慧。

建筑艺术:甘肃的民居建筑因地制宜,多种多样。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窑洞”是适应黄土特性和气候条件而形成的独特居住形式,冬暖夏凉。河西走廊和东部地区多为传统的“四合院”或“三合院”式砖木结构民居。在甘南牧区,藏族人民的“藏式民居”和牧民的“毡房”则与草原环境融为一体。

民间艺术与手工艺:甘肃是民间艺术的宝库。剪纸刺绣皮影戏砖雕木雕等传统技艺世代相传。河州(今临夏)的“花儿”民歌以其高亢悠扬的旋律和朴实真挚的歌词,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的“敦煌舞”以莫高窟壁画为灵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此外,裕固族的服饰、保安族的腰刀、河州砖雕等,都是甘肃人民智慧和审美的体现。

茶文化:甘肃人爱喝茶,尤其是“盖碗茶”,又称“三泡台”。这种由茶叶、冰糖、红枣、桂圆、枸杞、核桃仁等多种配料冲泡而成的茶饮,香甜可口,既能解渴,又能补充体力,深受西北人民喜爱。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待客之道和生活情趣。

五、 传承与变迁:活态文化的魅力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下,甘肃的许多传统习俗正面临着挑战。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一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一些传统的节庆仪式也在逐渐简化。然而,甘肃人民并没有放弃对自身文化的坚守。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甘肃的许多传统习俗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积极开展传承人培养、技艺展览、文化节庆等活动,让古老的习俗在新的时代焕发出生机。

旅游业的发展也为传统习俗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甘肃,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品尝特色美食,欣赏民间艺术。这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增强了当地居民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传统习俗的热情。

甘肃的传统习俗,是其深厚历史和多元民族的生动写照。它们是根植于这片土地上人民共同的记忆和情感,是其独特魅力的源泉。在时代变迁中,这些习俗或许会以新的形式呈现,但其核心精神和文化内涵将薪火相传,继续滋养着甘肃人民的生活,也向世界讲述着这片古老土地的精彩故事。

2025-10-18


上一篇: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探秘帝王陵寝的恢宏与风水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硕士:传承、创新与全球对话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