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口古镇:千年商贸古道上的民俗画卷与文化传承363


碧口,这颗镶嵌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东南部的璀璨明珠,地处甘川交界、白龙江畔,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习俗。它曾是古代“茶叶马道”的重要驿站和商贸重镇,南通巴蜀,北达秦陇,舟楫穿梭,商贾云集。千年的岁月流转,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使得碧口的传统习俗如同其秀丽的山水一般,既有秦陇的雄浑厚重,又兼具巴蜀的灵秀婉约,共同绘就了一幅生动多彩的民俗画卷。

碧口的传统习俗是当地居民生活智慧、情感表达和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维系着社区的凝聚力,是碧口人民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这些习俗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年一度的节庆盛典,到人生阶段的重要礼仪,再到生产劳作中的经验智慧和艺术表达,无不彰显着碧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一、 地理人文背景:孕育民俗的独特土壤

碧口镇位于秦岭南麓与岷山山系交汇地带,白龙江在此蜿蜒穿行,形成独特的河谷地貌。群山环抱,碧水长流,赋予了碧口温润的气候和丰富的物产。这种山水相依的地理环境,使得碧口人民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紧密相连,无论是农耕、渔猎还是采摘,都融入了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同时,作为甘肃的南大门,与四川的广元、青川等地接壤,使得碧口的文化呈现出显著的交融性。历史上,南北方物资在此集散,南来北往的人流带来不同的风俗习惯,使得碧口的传统习俗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基础上,也吸收了周边地区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独特风貌。

碧口古镇的兴起,与其作为历史上的重要商贸码头和军事要塞息息相关。“官渡”、“茶马古道”的地位,使得外来文化在此驻足、传播,与本地文化深度融合,尤其是在语言、饮食、建筑风格乃至民间信仰上,都能看到这种多元交织的痕迹。这种长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碧口传统习俗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岁时节庆:生活中的仪式感与社群狂欢

碧口人民的传统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是维系家族情感、强化社区认同的重要纽带,也是农耕文明与自然规律相协调的体现。每个节日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和丰富的民俗活动。

春节是碧口最为隆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传统节日。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家家户户便进入了准备年货、打扫卫生的忙碌阶段。贴春联、挂灯笼、剪窗花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红红火火的装饰寄托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年三十的年夜饭更是家庭团聚的重头戏,丰盛的菜肴中,当地特色的腊肉、豆腐干等是不可或缺的美味。守岁、祭祖、放鞭炮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初一清晨的拜年活动则将节日的喜庆推向高潮,邻里之间相互问候,互赠祝福。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碧口则会举办热闹的灯会,各式花灯将古镇装点得流光溢彩,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一片欢乐祥和。

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重要日子。碧口人会举家前往墓地扫墓,培土、焚香、烧纸钱,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与敬意。同时,踏青、放风筝也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象征着生命的新生与活力。

端午节在碧口也备受重视,人们会包粽子、挂艾草和菖蒲,以驱邪避瘟。白龙江畔的居民还会组织一些小型的龙舟竞渡活动,虽然规模不及南方,但也充满了节日的热烈气氛。孩子们佩戴香囊,系五彩线,祈求平安健康。

中秋节则是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的日子。碧口人喜欢在院中摆上茶果,全家围坐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在一些村落,还会举行“篝火晚会”或“对歌”活动,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

除了全国性的传统节日,碧口还存在一些地方性的庙会或纪念活动,其中以关帝庙会最为著名。碧口作为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和商贸码头,对关羽的崇拜尤为盛行,关帝庙香火鼎盛。庙会期间,四里八乡的信众会前来祭拜,祈求生意兴隆、家庭平安。届时,还会有社火表演、地方戏曲(如受秦腔和川剧影响的文县花灯、灯戏等)、民间艺人的绝活展示,整个古镇沉浸在热闹非凡的氛围中,是重要的社区社交和文化交流平台。

三、 人生礼俗:生命轨迹的庄重印记

碧口的人生礼俗,是生命各个重要阶段的仪式化表达,凝结着家族对生命的尊重、对未来的期盼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诞生礼:当有新生命降临,碧口人家会举行“报喜”、“满月酒”等仪式。孩子出生三天后,外婆家会送来“三朝礼”,寓意吉祥。孩子满月时,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享满月酒,送上祝福。有些地方还保留“抓周”习俗,通过孩子抓取物品来预测其未来志向。

婚嫁礼:碧口的传统婚嫁习俗繁琐而隆重,体现了对婚姻的重视。通常遵循“三书六礼”的古制,但民间有所简化。从提亲、合八字、纳彩(送聘礼)、问名到定亲,每一个环节都讲究吉时吉日。婚礼当天,新郎会乘坐或租赁“八抬大轿”去迎娶新娘,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鼓乐喧天,场面壮观。新娘出嫁前,有“哭嫁”的习俗,并非真正伤心,而是以歌哭的形式表达对父母的依恋和对娘家的不舍,也包含着对新生活的期盼。进入男方家门后,新郎新娘会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入洞房。晚上的“闹洞房”活动则将喜庆气氛推向高潮,亲朋好友以善意的玩笑活跃气氛。婚宴上,当地特色的“咂酒”是必不可少的饮品,象征着家庭的融合与美满。

丧葬礼:碧口的丧葬习俗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孝道的弘扬。一般遵循土葬传统,注重“入土为安”。亲人离世后,家属会披麻戴孝,设灵堂供亲友吊唁。通常有“守灵”习俗,子女及近亲在灵堂前不分昼夜守候,以尽孝道。出殡时,有特定的仪式和队伍,白事先生会主持法事,超度亡灵,祈求逝者安息。葬礼往往持续数日,充分展现了家族的团结和对生命终结的庄重态度。

四、 生产生活与民间技艺:劳动智慧的结晶

碧口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紧密相连,由此也衍生出许多独特的生产习俗和民间技艺。

农耕渔猎习俗:碧口地处山区河谷,传统的农耕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麦等为主。人们在劳作中形成了一套顺应节气、精耕细作的经验。例如,春耕前的祭祀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白龙江丰富的渔业资源,使得渔猎成为一部分居民的重要生计。传统的捕鱼方式如撒网、垂钓、竹篓捕鱼等,既是生产技能,也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年开渔前,有些渔民也会举行简单的祭江仪式,祈求平安丰收。

饮食文化:碧口的饮食习俗融合了甘肃的粗犷与四川的麻辣。当地盛产核桃、花椒等,这些食材广泛应用于日常烹饪。著名的“碧口豆腐干”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成为当地的特色小吃。此外,腊肉、香肠的制作与储存,体现了山区居民的智慧。过年时,家家户户宰猪腌制腊肉,不仅是美味佳肴,也是保存食物的重要方式。当地特有的“咂酒”,一种用粮食酿造的低度酒,以竹管吸饮,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待客、节庆时不可或缺的饮品。

传统服饰与建筑:碧口地区的传统服饰以汉族服饰为主,但受到地域文化影响,色彩相对朴素实用,以棉麻为主,注重保暖与舒适。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婚嫁或重大节日,妇女会穿戴色彩鲜艳、带有刺绣图案的服装。建筑风格上,碧口的传统民居多采用木质结构,青瓦白墙,部分沿江而建的房屋可能借鉴了干栏式建筑的特点,以适应潮湿环境。这些建筑既体现了实用性,也融入了当地的审美情趣和风水观念。

民间艺术:碧口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是当地人民情感的寄托和智慧的展现。剪纸刺绣是流传广泛的女性手工艺,图案多以花鸟鱼虫、吉祥纹样为主,寓意美好。木雕石雕也常见于庙宇、祠堂和民居的装饰中。文县花灯(也称灯戏)是当地重要的地方戏曲形式,融合了秦腔的慷慨激昂和川剧的诙谐幽默,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和丰富的故事内容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此外,舞狮、舞龙等社火表演也是节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热闹非凡,极具观赏性。

五、 信仰禁忌与道德伦理:精神世界的图腾

碧口人民的信仰世界多元而复杂,儒释道思想与本土的原始崇拜、祖先崇拜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图景。

宗教与民间信仰:在碧口,祖先崇拜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每逢清明、春节等节日,祭拜祖先是家族的头等大事。关帝崇拜也十分普遍,关帝被视为忠义、诚信的象征,商贾信奉关帝能保佑生意兴隆,百姓则祈求平安。此外,土地神、山神、河神等自然神灵的崇拜也广泛存在,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佛教和道教也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寺庙、道观散布于山水之间,是信众修身养性的场所。

风水与禁忌:碧口人民在建房、婚嫁、丧葬等重大事项上,普遍重视风水学说,认为选择吉地良辰能带来好运。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一些禁忌,如忌讳说不吉利的话,忌讳在特定时间修剪指甲等,这些禁忌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更多地是出于对生活秩序的维护和对未知事物的谨慎态度。

道德伦理:碧口社会秉持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孝道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价值,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与赡养是天经地义的。邻里和睦助人为乐是碧口乡村社区的优良传统,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乡情深厚。耕读传家的观念也深入人心,重视教育,鼓励子孙勤奋学习,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些道德伦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六、 结语

碧口的传统习俗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是白龙江畔人民在漫长岁月中,与自然和谐共处、与社会互动交流的智慧结晶。它们既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底色,又因其独特的地理、历史和人文背景而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从热闹的节庆庙会到庄重的人生礼仪,从充满智慧的生产生活方式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再到深邃的精神信仰和道德规范,碧口的每一项习俗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这片土地上人们勤劳、淳朴、乐观、坚韧的品格。

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碧口的许多传统习俗也面临着传承的挑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参与度下降,一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因此,加强对碧口传统习俗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鼓励创新性转化,让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是碧口乃至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唯有如此,碧口古镇的民俗画卷才能在千年商贸古道上,继续流光溢彩,源远流长。

2025-10-18


上一篇:中国诗词:中华文明的韵律与灵魂——兼论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下一篇:世界文化遗产:人类文明的永恒瑰宝与未来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