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jiangyan水利工程:千年智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活态传奇393

```html

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不乏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芒的宏伟工程。然而,能历经两千余载风雨侵蚀,至今仍在为世人造福的“活态”遗产,却寥寥无几。都江堰水利工程,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它坐落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之上,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无坝引水且持续使用至今的宏伟水利工程,更是中华民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生动实践。2000年,都江堰因其独特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都江堰的伟大,首先在于其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与工程技术。它诞生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彼时的成都平原,地势低洼,岷江水流湍急,旱涝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李冰父子面对的,是当时技术条件下几乎无法想象的挑战:如何在没有现代机械、没有水泥钢筋的情况下,驯服桀骜不驯的岷江,变水害为水利?他们的解决方案,不仅彻底改变了成都平原的命运,更铸就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工程奇迹。

都江堰的核心理念是“无坝引水,顺势而为”,这与现代许多通过高坝拦截河流、蓄水发电的模式截然不同。它不以强制手段征服自然,而是巧妙地利用岷江天然的地形、水势,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构造,将滔滔江水化为灌溉成都平原的生命之源。其主体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工程构成,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实现了引水、分流、泄洪、排沙的综合功能。

首先是“鱼嘴分水堤”。它位于岷江江心,形如鱼嘴,故得此名。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西边是“外江”(也称“正江”),是岷江的主流,用于泄洪;东边是“内江”,是引水入成都平原的灌溉干渠。鱼嘴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分水功能并非简单的物理分割,而是充分利用水流的自然规律。在枯水季节,岷江水量较小,约六成的水流经内江进入灌溉区,保障农田用水;在洪水季节,岷江水量增大,约六成的水流经外江排入下游,减轻内江的压力,避免灌区被淹。这种“四六分水”的智慧,使得内江在丰枯季节都能得到适量的水量,从而达到“分水以减灾,引水以利民”的目的。

紧随鱼嘴的是“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位于内江的下游,与鱼嘴遥相呼应。它是一道低矮的溢流堰,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是当内江水量过大时,可将多余的洪水溢流回外江,确保内江流量稳定,保护宝瓶口和灌区安全;二是其最重要的功能是“飞沙”。岷江夹带大量泥沙,若任其进入灌区,久而久之将淤塞河道。飞沙堰的设计使得水流在通过时形成旋涡,将内江中的泥沙随多余的水流一同冲入外江,实现了自动排沙,保持了内江河道的畅通,从而保障了灌溉系统的长久运行。这种利用水力学原理实现自动排沙的技术,在两千多年前,堪称神来之笔。

都江堰的第三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宝瓶口引水口”。宝瓶口是内江的咽喉,也是引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唯一入口。它是在玉垒山脚下人工凿开的一个狭窄通道,形似瓶颈,故得此名。宝瓶口的功能是控制内江的进水量,确保灌溉区不会因水量过大而受淹。它与飞沙堰共同构成了一个精密的流量控制系统,即使在洪水滔天之时,也能将水势控制在一个安全范围之内。凿开宝瓶口,需要巨大的石方开凿工作,李冰父子采用了“火烧水激”的方法,即先用火烧烤岩石,使其受热膨胀,再迅速浇上冷水,使岩石骤然冷却收缩开裂,然后人工开凿。这种原始而有效的方法,展现了古人面对工程难题的非凡智慧和坚韧毅力。

除了这三大主体工程,都江堰还包含“离堆”、“人字堤”、“杩槎”、“竹笼”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水利体系。其中,“深淘滩、低作堰”是李冰父子总结并刻于石碑上的治水六字真言,成为都江堰管理维护的黄金准则。“深淘滩”,指的是每年枯水季节要疏浚河道,淘深河底,以增加内江的引水能力和泄洪能力;“低作堰”,是指飞沙堰的堰顶要保持低矮,确保在洪水季节能够及时有效地溢流泄洪和排沙。这两项简单的原则,蕴含着深刻的治水智慧,保证了都江堰长达两千多年的持续运作。

都江堰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成都平原的命运。原本饱受洪涝干旱之苦的土地,从此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不仅为当地农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支撑了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都江堰,就没有今日的成都,就没有“天府之国”的千年盛誉。都江堰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顺应自然规律,而非盲目抗争自然,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除了其卓越的工程成就,都江堰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了纪念李冰父子的功绩,后世在都江堰修建了二王庙和伏龙观。二王庙位于玉垒山麓,是供奉李冰父子的祠庙,其建筑风格典雅,环境清幽,是都江堰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农历六月,当地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表达对李冰父子的崇敬之情。伏龙观则建于宝瓶口外江边的离堆之上,传说李冰曾在此降服孽龙,观内有李冰石像,是都江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些庙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让都江堰的活态生命力与精神价值得以延续。

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价值远超出了简单的水利工程范畴。它代表了人类早期在水利工程领域的最高成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都江堰“是现存的古老水利工程的卓越典范”,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哲学”,是“持续了2200多年的活的遗产”。这份评价,精准地捕捉了都江堰的独特魅力和永恒价值。

今天,都江堰依然在履行着它的职责,润泽着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并随着时代发展,发挥着新的功能,如城市供水、水力发电、生态调节等。同时,它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前来瞻仰这座古老的工程奇迹,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对于现代社会而言,都江堰不仅是一个值得自豪的历史遗产,更是一部生动的教材。它启示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更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都江堰,作为一项跨越千年的伟大工程,将继续以其活态的生命力,向世界讲述着中华民族与水共生、与自然共存的智慧传奇。```

2025-10-17


上一篇:文化古迹:世界遗产的基石与人类文明的永恒记忆

下一篇:读者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千年智慧的当代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