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畔的文化瑰宝:扬州传统习俗深度解析22


扬州,这座坐落于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它曾是两淮盐运的中心,商贾云集,文人荟萃,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美誉。千百年来,特殊的地理位置、繁荣的经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铸就了扬州独特而丰富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不仅是扬州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历史记忆、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生动载体,如同运河水一般,源远流长,滋养着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岁时节庆、人生礼俗、饮食文化、民间技艺与信仰禁忌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扬州的传统习俗,展现其作为“生活艺术之城”的独特风采。

一、 岁时节庆:流淌在时间里的仪式感

扬州的岁时节庆习俗,与全国大部分地区大致相同,但又融入了地域特色,显得更为精致和富有情趣。这些节日不仅是休养生息的契机,更是维系家族、社区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节点。

1. 春节:辞旧迎新的盛大序曲


春节是扬州最为隆重和喜庆的节日。从小年开始,家家户户便忙着“扫尘”,寓意辞旧迎新。贴春联、挂灯笼、贴窗花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尤其扬州的剪纸艺术,在此刻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各种吉祥图案跃然窗上。

除夕夜,全家团圆,共进丰盛的年夜饭,菜肴讲究口彩,如鱼(年年有余)、鸡(大吉大利)。饭后守岁,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辞旧迎新。大年初一,孩子们穿新衣,向长辈拜年,领“压岁钱”。初二“回娘家”,初五“接财神”,正月十五“闹元宵”,整个春节期间,扬州城都沉浸在浓厚的喜庆氛围中。踩高跷、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为节日增添了无限欢乐。

2. 元宵节:花灯映月的浪漫夜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压轴大戏。扬州人素有“赏花灯,吃元宵”的习俗。瘦西湖、东关街等地会举办盛大的灯会,各种造型精巧、色彩斑斓的花灯争奇斗艳,吸引无数游人。孩子们手提各式小灯笼,穿梭于人群之中,嬉闹玩耍。家家户户会煮汤圆,象征团圆美满。

3. 清明节:祭祖踏青的慎终追远


清明节,扬州人会回乡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除了传统的烧纸、供奉祭品外,春暖花开之际,人们还会“踏青”,携家带口到郊外游玩,欣赏大好春光。此时,吃“青团”是扬州的特色习俗,艾草或麦苗汁与糯米粉制成的青团,带着独特的清香,既是美食,也是时令的象征。

4. 端午节:龙舟竞渡的激扬与安康


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而设。扬州人会包粽子,口味以甜咸兼具的糯米粽为主。家家户户还会在门前悬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囊,以驱邪避瘟。旧时,运河上会有小规模的龙舟竞渡,现多以民俗表演形式呈现。雄黄酒虽不常饮,但驱虫的习俗依然存在。

5. 中秋节:月圆人团圆的思乡情


中秋节是扬州人非常重视的家庭团圆节日。赏月、吃月饼是核心习俗。扬州月饼以苏式月饼为主,酥皮多层,内馅多样,如百果、芝麻、豆沙等。皓月当空,家人围坐,品茗赏月,共享天伦,寄托对远方亲友的思念。

6. 重阳节:登高敬老的孝亲情怀


重阳节,扬州人有登高望远、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的习俗,寓意步步高升。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敬老爱老的节日,人们会看望慰问家中老人,或组织集体活动,弘扬孝道。

二、 人生礼俗:生命轨迹上的庄重印记

扬州人的人生礼俗,从诞生到婚嫁,再到丧葬,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仪式感,体现了对生命与家庭的珍视。

1. 诞生礼:新生命的喜悦与期盼


孩子出生后,扬州家庭会举行“满月酒”或“百日宴”,邀请亲朋好友,分享添丁之喜。在孩子一岁时,会举行“抓周”仪式,将笔墨纸砚、算盘、书籍、玩具等物品摆在孩子面前,任其抓取,以此预测孩子的未来志趣和职业,寄托父母的美好期望。

2. 婚嫁礼:喜结连理的繁文缛节


扬州的传统婚嫁习俗,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简化许多,但旧时却十分讲究“三书六礼”。从提亲、合八字、下聘(送彩礼),到迎亲、拜堂,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仪式感。旧时富贵人家迎亲,常有“八抬大轿,十里红妆”的排场,轿夫、吹鼓手、伴娘等队伍浩浩荡荡,沿途撒喜糖,热闹非凡。新娘过门后,要“拜天地”、“拜高堂”,接着是“闹洞房”,亲友们会出各种考题或小游戏,为新婚夫妇增添喜庆气氛。

3. 丧葬礼:慎终追远的孝道体现


扬州的丧葬习俗体现了浓厚的孝道文化。亲人离世后,家属会穿孝服,设灵堂,进行“守灵”,昼夜不熄。出殡时,有特定的仪仗和哀乐。旧时还有“做七”的习俗,即从亡故之日起,每七天举行一次祭奠,直至七七四十九天。如今,随着移风易俗,丧葬形式趋于简化,但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之情,依然深植人心。

三、 饮食文化:舌尖上的扬州记忆

扬州的饮食习俗,是其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扬州人对“吃”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追求,讲究不时不食、精细雅致。

1. 早茶:扬州慢生活的典型代表


扬州早茶是全国闻名的特色习俗,不仅仅是吃早餐,更是一种悠闲、社交的生活方式。清晨,人们便会呼朋唤友,来到茶社,点上一壶魁龙珠茶,配以“烫干丝”、“蟹黄包”、“三丁包”、“千层油糕”、“翡翠烧卖”等精致点心。茶社里人声鼎沸,茶香袅袅,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交流信息,增进感情,体现了扬州人“皮包水”的慢生活哲学。

2. 淮扬菜:精细雅致的舌尖艺术


淮扬菜以其选料严谨、刀工精湛、火候恰到好处、口味清鲜平和而著称。扬州人在日常烹饪中也深受其影响,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和季节性。春有刀鱼、河豚,夏有荷叶、莼菜,秋有螃蟹、藕,冬有各种滋补汤品,无不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食的匠心。

3. 节令食品:时令的馈赠与传承


除了早茶,扬州还有许多与节令相关的特色食品。春节的年糕(如“状元糕”)、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青团、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这些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每个节日的独特印记,承载着美好的祝愿和回忆。

四、 民间技艺与风俗:指尖与口耳相传的非遗之美

扬州的民间技艺和风俗是其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体现,许多已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扬州剪纸:窗花上的诗情画意


扬州剪纸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以阴剪为主,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节日期间,家家户户的窗户上会贴上各种吉祥图案的剪纸,如喜鹊登梅、莲年有鱼、福禄寿喜等,烘托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2. 扬州漆器:皇家风范的奢华与典雅


扬州漆器是中国四大名漆器之一,以镶嵌螺钿、雕漆、彩绘等工艺著称,图案精美,富丽堂皇。旧时多为皇家贡品和盐商富贾的奢侈品。如今,它依然作为高端礼品和艺术品,展示着扬州工匠的精湛技艺和独特的审美。

3. 扬州玉器:温润内敛的君子之风


扬州玉雕,与北京、上海、广州并称中国四大玉雕流派,以器皿件、山子雕、炉瓶等见长,作品温润细腻,造型古朴典雅,充满了文人气息。玉器不仅仅是饰品,更是承载文化寓意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品。

4. 扬州评话与扬剧:市井巷陌的文化回响


扬州评话是一种用扬州方言讲说的传统曲艺形式,内容多为历史演义、公案传奇,说唱结合,语言生动幽默,深受市民喜爱。扬剧则是地方戏曲剧种,其唱腔优美、表演细腻,反映了扬州人民的生活与情感。这些表演艺术是扬州人日常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地方语言和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

5. 扬州园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


扬州园林以其“咫尺山林”的精巧布局和“借景”艺术而闻名。个园、何园等私家园林,不仅是休憩之所,更是园主人修身养性、宴客会友的场所。园林文化渗透到扬州人的日常生活中,影响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五、 信仰与禁忌: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

扬州的信仰习俗以儒释道三教融合为主,并伴有诸多民间信仰和禁忌,它们共同维系着社会秩序和心理慰藉。

1. 寺庙道观的香火:心灵的寄托


扬州佛寺众多,其中以大明寺最为著名,鉴真东渡的传奇故事使其享有国际声誉。人们常去寺庙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健康、学业有成等。道教宫观也香火不断,民间信仰中,灶神、财神、土地神等也常被供奉,体现了对美好生活和安居乐业的朴素愿望。

2. 祖先崇拜:孝道的延续


祖先崇拜是扬州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核心信仰之一。家庭中设有祖先牌位或祖宗画像,逢年过节或重要日子,子孙都会祭拜,以示孝道和对家族传承的尊重。

3. 民间禁忌:趋吉避凶的心理投射


扬州民间也存在一些禁忌,如春节期间忌扫地、忌说不吉利的话,正月里不剃头,七月半(中元节)忌夜晚出门等。这些禁忌虽无科学依据,但反映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平安顺遂的心理。

结语

扬州的传统习俗,如同其精美的园林和醇厚的早茶一样,是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源泉。它们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鲜活的文化生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依然以其独特的韧性和魅力,滋养着扬州人民的精神家园。从盛大的节日庆典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从舌尖上的美食到指尖下的艺术,扬州的传统习俗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深入了解和体验这些习俗,便是走进了扬州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了这座古城千年不衰的文化脉搏。

2025-10-13


上一篇:深度解析世界文化遗产:人类文明的辉煌印记、多元见证与永恒守护

下一篇:油纸伞: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意缩影与千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