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南音:穿越千年的闽南雅乐与活态传承之道383


在中国的东南沿海,闽南大地孕育着一种古老而典雅的音乐艺术形式——南音。它如同从历史深处缓缓流淌而出的清泉,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与艺术精髓,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2009年,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对其独特艺术价值的全球性认可,也为这一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开启了新的篇章。

一、历史溯源:跨越千年的音乐史诗

南音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国中原汉乐。自唐代以来,随着中原士族因战乱南迁至闽南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技术与艺术形式。这些中原古乐与闽南本土的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以及古代宫廷音乐相融合,经过长期的沉淀、演变与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南音。

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商业贸易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南音正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独特的韵味与风格逐渐成熟。明清两代,南音艺术日益精湛,不仅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还随着闽南移民的足迹传播到台湾、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成为维系海外闽南人乡情的重要文化纽带。

因此,南音不仅仅是一种地方音乐,它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记录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交融的历史轨迹,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与文化交流的辉煌。它的旋律中蕴含着古老的宫廷雅乐遗韵,又饱含着民间生活的质朴与情感,是中华民族音乐发展历程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二、艺术特征:典雅内敛的闽南神韵

南音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乐器配置、演唱风格和曲牌体系,共同构筑了一个典雅而内敛的音乐世界。

(一)乐器配置与表演形式


南音的演奏通常采用“坐奏”的形式,乐师们身着传统服饰,端坐于八仙桌前,共同演绎。其乐器组合严谨而富有层次,被称为“上四管”和“下四管”。“上四管”主要指主奏乐器:南音琵琶、洞箫、二弦和三弦,构成南音旋律与和声的核心。琵琶作为领奏,演奏技巧繁复细腻,音色清亮;洞箫则以其悠远绵长的音色,营造出深邃的意境;二弦和三弦则负责烘托气氛,丰富和声。

“下四管”则指打击乐器,包括拍板、响盏、四宝、木鱼等,它们在南音中起着节拍、节奏的规范作用,以及渲染情绪、烘托氛围的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拍板,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节奏工具,更是与主奏乐器和唱腔紧密配合,共同推动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乐器组合与坐奏形式,使得南音的表演更显庄重、古朴,也便于乐师们之间的默契配合。

(二)演唱风格与发声技巧


南音的唱腔被誉为“天下第一雅”,其演唱风格独树一帜,强调“气口”的运用。唱者气息绵长而稳定,运腔时注重音色的控制与情感的表达,音高多在中低音区游走,少用高亢激昂之音,多用委婉含蓄之调。它的发声技巧要求歌者喉音清亮、鼻音醇厚,同时讲究“轻、柔、细、滑”的韵味,不刻意追求音量,而是注重音质的纯净与情感的细腻。

南音的唱词多为闽南方言,其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描绘世俗生活,歌词文雅,充满诗情画意。许多曲牌保留了古汉语的韵律和发音,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语言学也具有重要价值。听南音唱歌,如同品读一首流动的唐宋诗词,让人在古朴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雅致。

(三)曲牌体系与艺术体裁


南音拥有庞大而丰富的曲牌体系,分为“指”、“谱”、“曲”三大类,共计近千首。
“指”:是指套曲,通常由多首乐曲组成,通过器乐的演奏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表达一种复杂的情绪。它们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被视为南音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
“谱”:是指纯器乐曲,注重旋律的优美与技艺的精湛,不带歌词,是南音乐师们展示高超演奏技巧的平台。它们往往是南音艺术中最具抽象美和感染力的部分。
“曲”:是指有歌词的声乐套曲,是南音流传最广、最受大众喜爱的形式。这些“曲”既可以独立演唱,也可以作为“指”或“谱”中的一部分。其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是南音艺术中最贴近生活、最具感染力的部分。

这种严谨而多元的曲牌体系,使得南音既能满足不同听众的审美需求,也为南音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文化意义:乡愁、认同与活态传承

南音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位,不仅仅是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意义的表彰。

(一)闽南文化的精神符号


南音是闽南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闽南人内敛、坚韧、重情义的性格特点,也承载着闽南人对故土的眷恋与对生活的热爱。在闽南人的日常生活中,南音不仅是宴会、祭祀、庆典等重要场合的背景音乐,更是他们情感交流、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它如同闽南人的“根”与“魂”,是维系族群认同、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纽带。

(二)海外侨胞的乡愁寄托


历史上,大量闽南人因生计所迫远渡重洋,前往台湾、东南亚等地谋生。南音便随着他们的足迹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异国他乡,南音成为海外侨胞们思念故乡、维系乡情的精神慰藉。每当南音的旋律响起,漂泊在外的游子们便仿佛回到了故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南音社团在海外的蓬勃发展,也成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增进了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三)中华古乐的活态标本


南音保存了大量唐宋古乐的遗韵,其旋律、曲式甚至一些演奏技法都与历史文献记载的古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使得南音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音乐学的重要活态标本。通过对南音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演变脉络,填补历史文献的空白,揭示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四、世界遗产与传承挑战:守望与创新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为南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保护机遇,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既保持南音的传统精髓,又能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是摆在所有传承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一)传承的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南音面临着受众减少、年轻一代学习兴趣下降的困境。南音学习周期长,技艺复杂,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投入,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形成反差。加之南音表演相对“静态”,与流行音乐的“动感”形成对比,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许多老一辈的南音艺人逐渐凋零,而青年一代的优秀传承人青黄不接,使得南音的活态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二)保护的努力


为应对这些挑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泉州市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南音保护机构,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南音的普查、抢救、整理和研究。南音艺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享受政府津贴,确保其能够专心传艺。南音艺术节、国际南音大会等活动的举办,提升了南音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南音“进校园”活动也在积极推广,希望通过在中小学开设南音课程,从小培养年轻一代对南音的兴趣与认识。

(三)活态的传承


活态传承强调在保护传统精髓的基础上,适度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南音界也在积极探索。例如,尝试将南音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制作南音教学视频和线上展演;组织南音与西方乐器或现代舞蹈的跨界合作,拓展其表现形式;开发南音文创产品,提升其市场吸引力。但所有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对南音传统精神和艺术规范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之上,避免过度商业化或盲目创新而失去其原有韵味。

五、展望未来:让古老雅乐焕发新生

南音,这朵在闽南大地绽放千年的艺术奇葩,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位,既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未来的南音传承,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传承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时代,探索更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和更具吸引力的表现形式。让南音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活化石”,而是能够走进现代生活,滋养现代人心灵的“活”的艺术。通过持续的保护与创新,相信南音这穿越千年的闽南雅乐,必将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绽放光彩,向世人讲述中华文化的精彩故事。

2025-10-12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京剧脸谱的色彩密码与艺术内涵深度解析

下一篇:潮汕传统习俗:千年文化底蕴与生活智慧的活态传承